作为全国具身智能领域布局较早的省份,安徽机器人产业版图正加速崛起。目前安徽已形成“13个高校院所研发团队+40家产业链企业+8款整机产品”的产业矩阵,其中10家本体研发制造主体与30家“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力,构建起从核心技术到整机落地的完整生态。
“隐形军团”支持“最强大脑”
走进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室,搭载着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Openmind OS的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多品牌设备互联测试。
作为机器人界的安卓系统,Openmind OS通过赋予人形机器人“自主思考的大脑”,让机器人具备了自主导航和避障、精确控制与动态响应等关键能力,颠覆了传统机器人“预设程序、被动执行”的技术范式。“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我们正用‘认知革命’突破技术代差,解决当前行业开发门槛高、成本高、周期长等痛点,重塑机器人产业生态。”埃夫特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表示。
这种勇气背后,有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每年超7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当于给企业配备了一支‘隐形研发军团’。”游玮算了一笔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每年释放800万元现金流,推动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单位成本下降22%。
为巩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安徽省税务部门聚焦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搭建研发费用“智汇享”平台,该平台依托企业导入的财务明细数据,智能归集研发费用,实现研发费用台账与加计扣除明细表“自动生成、一键提交”,填报效率提高50%,数据准确率显著提升,切实解决了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上不会享、享不准的问题,也让研发管理效率倍增。
“服务专班”呵护“敏捷小脑”
如果说“大脑”决定具身智能的“认知高度”,“小脑”则决定其“行动精度”。
在合肥中科深谷,身高165厘米的“田螺1号”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6个自由度,其高度灵活性的核心秘密,源自其搭载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敏捷小脑”(CSPACE)系统。
“CSPACE能根据环境与任务需求,自动调整运动策略,实现更灵活精准的控制,确保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可靠执行任务,在工业、康养、家庭服务等领域前景广阔。”中科深谷相关负责人朱亚介绍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安徽省税务部门组建“机器人产业科创服务专班”,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一户一专家、一户一专档、一户一专策”的专属服务。同时,专班会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规模等情况,定期梳理最新税费政策,将政策特征与企业类型进行标签化匹配,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税务网格员等渠道,点对点精准推送。此外,还会适时安排业务骨干上门开展宣讲辅导,帮助企业用准政策,并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开展风险筛查,生成个性化“体检报告”,助力企业合规经营,提升税务风险防范能力。
“在‘科创服务专班’指导下,2023年—2024年企业享受税费减免约2000万元,为创新注入强劲动能。”中科深谷财务负责人徐佩佩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18.89%提升至21.76%,自主研发的“COMAN”机器人斩获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金奖,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前列。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税收体检”锻造“强健本体”
机器人“本体”是具身智能落地的物理载体,其强健程度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在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实验室,ZERITH Z1机器人稳健通过楼梯、斜坡等复杂地形测试;在芜湖瑞思机器人自动化车间,黑色高速并联机器人以每秒120次的速度精准抓取物料……这些“强健本体”的涌现,离不开完整产业生态的支撑。
《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加速推动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与高质量发展。
在芜湖,当地税务部门联合鸠江区机器人产业联盟,组建“首席联络员”团队,紧扣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等关键环节,编制《机器人产业税收指南》,提供政策指引、健康体检、风险扫描、诉求直联、跟踪问效等服务,为产业按下“快进键”。
“税务部门提前介入高速并联机器人研发立项,建立包含19项关键指标的全税种风险提示清单,通过季度‘税收体检’帮我们完善研发费用辅助账,确保每一笔创新投入都精准匹配政策口径,为技术突破筑牢合规底座。”芜湖瑞思负责人梅江平介绍,其研发的四轴并联机器人突破每秒10米速度极限,国产化率从45%大幅提升至89%。
技术突破需要协同作战。安徽省税务部门聚焦机器人产业链需求,精准宣讲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联合科技、财政等部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交流核心零部件研发、智能控制系统适配等技术痛点,进而在技术研发、设备共享、联合采购等方面深化合作,携手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研发资源跨企业流动、生产能力互补调配,带动供应链本土化率由33%跃升至76%,实现“抱团取暖、合作共赢”。数据显示,2024年芜湖市机器人产量达2万台,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