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城、创意谷、大悦城、金地广场、芙蓉新天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西安,一座座繁华的商业地标拔地而起,带来澎湃的经济活力。其中,曲江新区共有12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占西安市的1/4。“3500余家入驻商户构成了我们近9%的纳税人群体。”国家税务总局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赵亚龙说,对税务部门而言,管好这些“商业巨舰”,是落实“强基”要求,强化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应尽之责。
一条“鲜活”的经营数据供给渠道
“过去,面对这些‘庞然大物’,我们常感到迷雾重重,比如获取信息渠道不畅、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给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赵亚龙介绍,长期以来,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税收征管面临商户经营数据“看不见”、综合体运营模式“理不清”、商铺管理费和运营费等收入“摸不透”等痛点。尤其在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快进快出,甚至有个别商户“改头换面”玩失踪,监管往往“慢半拍”。针对这些问题,曲江税务部门从设立“一体一册”数据库入手,给每一个综合体建立一个管户清册,归集入驻商户商铺号、经营面积、经营行业、租金收取方式及金额、物业费、水电气暖收取标准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一体一册’数据库就像‘北斗导航’,能让我们实时‘锁定’异常税源。”赵亚龙说。
为了准确采集税源信息,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推行招商合同报备制,要求综合体运营商及时报备其签订的招商合同,方便税务部门采集新入驻商户的经营信息。一些综合体运营方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存在担心影响经营、不愿主动提供商户数据等顾虑。针对这些问题,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安排业务骨干“驻点”,为运营商开展税收辅导。经过真诚沟通、破除疑虑,税务部门取得运营方理解和支持,成功建立起定期、稳定、鲜活的经营数据供给渠道。
税务部门将实时采集的信息与电子税务局中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注册经营信息、企业经营信息、税费种认定信息等登记数据相结合,建立一份份动态更新的商户“信息档案”,解决了以往商户经营数据“看不见”的问题,实现“管户清、底子明”的目标。
一次“深度”的发现异常申报体检
“税务系统中的登记和申报数据与综合体入驻商户的实际经营数据之间的信息差影响税收管理的效率,必须让数据‘活’起来,从‘看名单’转向‘盯动态’,才能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实时监控和交叉比对。”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小伟说。
为此,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数据应用能力,成立数据分析团队,建立“成本费用—收入比对”常态机制,遵循小规模纳税人按季度申报的频次,在系统中抽取商业综合体的租金、人工、申报等关键数据,对商户进行深度“体检”,核对其申报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匹配性,通过异常数据精准锁定申报异常户,并点对点推送预警,辅导企业查改。
通过动态监控,分析团队发现某商业综合体两家餐饮商户的房屋租金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畸高”,明显不合常理。税务干部调合同、核发票、查申报、比对行业基准,最终确定其具有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的行为。
2025年以来,该局运用对比分析方式,共发现两个综合体的76家入驻商户存在少报收入的行为,总计补征税款685.52万元。
一项“深挖”房产税漏洞的核查
商业综合体的核心业务是“不动产租赁”。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聚焦房产税,依托前期建立的房源数据库,采取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的方式,针对辖区综合体运营商房产税缴纳情况开展专项核查。
负责此项工作的税务干部介绍,该局从产权归属、自用出租真实性、费用配比合理性、计征方式合规性多维度进行“深挖”,精准识别风险。
经过数据分析和实地核查,该局发现某商业综合体存在自用面积与出租面积“张冠李戴”、混淆计税方式的行为。与同区域另一商业综合体对比,该商业综合体房产税税负明显偏低。对此,西安曲江新区税务局从其固定资产产权归属、自用和出租比例、纳税人确定、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等方面入手,开展专项分析和筛查。最终,该商业综合体补缴房产税2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