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涌万里,在下游吴越地区描绘出一幅锦绣画卷。它以浩荡之水滋养吴山越水,催生出区域经济的蓬勃繁荣,更以千年文脉浸润一方水土,孕育出底蕴深厚的吴越文化。如今,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辉,以昂扬的姿态奏响一曲江尾海头的时代交响乐。
长江之畔的古都新貌
站在南京的燕子矶上,眼前的长江在此拐出一道壮阔的弧线。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是长江下游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它厚重的文化积淀。1800年前,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在此筑石头城,长江天堑成为都城的天然屏障。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船在这里制造。“钟阜龙盘,石城虎踞”,南京的发展始终与长江的潮汐为伴。
南京台城是南京明城墙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沿着城墙台阶拾级而上,不时看到脚下和两侧的城砖上印着监督造砖的官员和造砖工匠的姓名,这种责任制体现出当时筑墙时的严谨。
行走在台城上,看远处钟山如黛,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画;近处的玄武湖波光粼粼,行船如叶,偶有飞鸟掠过。而身旁的台城墙体,砖块错落咬合,带着岁月打磨的温润质感,与周围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建造南京明城墙所需城砖数量庞大,当时烧砖的砖窑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烧好的城砖船载沿江顺流而下抵达南京。当时官府要求,船只经过南京必须捎带城砖,大船多载,小船少运,由官方开具证明,船只才得以通行。正是在多种制度保证下,南京城墙才得以建成,长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台城向西南方向远眺,隐约可见穿城而过的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重要支流,赋予了南京城浓郁的人文气质。千百年来,它见证过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至今,以南京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依旧是全国科教和人才高地。
作为长江岸边的重要城市,如今,南京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的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近年来,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省聚焦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升级联动等关键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资源共享的创新举措,如深化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区域开放共享,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联盟等。
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其中,紫金山实验室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大楼,实验室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紫金山实验室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未来网络、B5G/6G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方面布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开创全球首个确定性光电融合路由技术;构建全球首个端到端6G综合试验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实现了全球首次对6G极致连接的试验验证……在这些重要技术研发过程中,税收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年截至目前,该实验室享受税收减免金额319万元,其中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215万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了产业升级,同时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5年1月—5月,南京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收减免134亿元。
良渚新韵里的数字蝶变
从南京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悠悠江水在环太湖流域孕育出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走进夏秋之交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片片水田映入眼帘,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稻浪顺着风向层层翻涌,浅绿的稻穗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片绿海,不禁让人想象5000多年前这里稻作农业的场景。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今约5300年—4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发展已较为成熟,当时已有田埂、水渠、坝体,以水稻为主的稻作经济支撑起当时社会的繁荣。在良渚古城遗址内的老虎岭遗址公园里,5000多年前的水坝剖面向我们呈现了良渚古城先进的外围水利系统,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它不仅具有调水、运输的功能,还能防洪、灌溉,为几千年前发展稻作农业提供了便利,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治水智慧。
从良渚古城遗址中5000多年前的用水智慧,到如今杭州依托水系发展的水运繁华,时光跨越数千年,水始终是串联这片土地文明脉络的重要纽带。
杭州自古水运发达,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这里的水通过大运河与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连接。驻足于大运河的南起点,不时有行船往来,水道金波潋滟,扰动烟柳的倒影,不远处的拱宸桥历经沧桑,不失古韵,在近400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杭州作为水运枢纽的繁华。
丰富的水系孕育出杭州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也绘就了当地百姓“枕水而居”的生活图景。而今,这座江南名城更是凭借江河湖泊的水脉,继续律动着“因水而兴”的动人旋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杭州已从过去“钱塘自古繁华”的漕运枢纽发展为数字经济的高地。钱塘江畔的杭州未来科技城,聚集了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华东总部)等科创企业,数字化浪潮与江潮的拍岸声奇妙地交织在一起。2024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杭州市GDP总量的28.8%,较上年提升了0.5个百分点。源自这里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正在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在澎湃的数字化浪潮中,杭州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支持作用,以税惠红利和优质服务托举企业攀高向新。2025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8%,占全市同期所有开票收入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
江海交汇处的国际都市
长江之水,奔流万里,最终来到入海口上海。站在崇明岛最东侧的长江入海口,只见浩渺之水连接天际。壮阔的入海口最宽处达90公里,长江之水在这里奔腾入海,张开怀抱与世界相拥,而这滔滔江水也见证了上海从滩涂渔村到国际都市的变迁。
说起上海,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都市,而实际上,上海的故事要从崧泽说起。1957年,考古学家在上海青浦区赵巷镇发现崧泽遗址,它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文化遗址,此处发现了上海最早的先民踪迹、最早的房屋基址和最早的直筒型水井等。崧泽遗址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把上海的历史推至6000年前。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由于地势低洼,淤泥堆积,隋唐以前上海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随着长江携带泥沙的不断冲击,长江入海口不断向东推进。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上海逐渐从原来的小渔村发展为长江沿岸繁华的商贸城市。1843年上海开埠,此后,各地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上海,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在这里开枝散叶,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更是迅速发展。在这里,诞生了我国诸多“第一”:第一部动画片、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如今,上海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跑者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枢纽。
在空中俯瞰上海,黄浦江蜿蜒而过,汇入长江,最终融入茫茫东海和浩瀚太平洋。黄浦江畔的浦东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借助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上海港也以纵横四海的气魄持续刷新着世界纪录。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彰显了其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在上海港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记者看到,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正缓缓离港,自动化桥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今年上半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700万标箱,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而上海港作为长江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会点,续写着新时代“江海联运”的传奇。
奔腾的长江水在滋养沿岸城市的同时,也为沿岸百姓带来了长久的生态福祉。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上海将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持续推进长江沿岸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污染治理体系,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向好的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持续优化税费服务,充分发挥绿色税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自2021年以来,为推动绿色发展,上海市税务部门共落实税费减免444.2亿元,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厂累计享受环保税免税11.65亿元。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生态修复工程等举措的实施,上海长江沿岸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重现母亲河“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丽画卷。
江河万古流,文脉千秋在。源远流长的长江,以其丰富的水土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而长江下游,凭借其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商贸、文化往来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赓续其历史文脉,让长江展现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