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万里的长江,在下游孕育出璀璨的吴越文化。最近,本报“文化中国行·长江揽胜”报道组专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贺云翱,请他解读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吴越文化是长江流域七大文化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哪些突出特点?在长江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贺云翱:吴越地区基本指现在的江苏长江两岸及上海、浙江、安徽南部等长江下游地区,我们所说的吴越文化,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指古代吴国和越国的文化,而是指从古代吴国、越国诞生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一地区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吴越文化圈。
吴越地区自古便是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浙江上山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将以水稻种植为代表的农业文明推至1万年前。随着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良渚古国及此后吴、越等区域国家逐渐形成。
吴越地区水系发达,是江海交汇之地,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形态。比如饭稻羹鱼的饮食结构,当地人还发展出精湛的造船技术,而水之灵秀通达,也造就了他们细腻开放的性格,催生出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
吴国人开挖了最早的大运河——邗沟,成为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通道,发挥了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造船技术特别发达,他们当时就有了海军,其战船可以从江浙沿海北上至山东沿海地区作战。
发达的水系还为货物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水运优势,吴越地区商业繁荣。越国宰相范蠡后来辞官经商,利用海洋资源和水路运输货物,最后成为成功的商人。所以,这一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其通江达海的优势。
记者:吴越文化是如何与中原文化等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
贺云翱:吴越地区与其他地区一直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北文化交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与长江下游文化的交融碰撞。
第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当时西晋皇族内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进攻,攻陷西晋都城洛阳,晋室渡江南迁,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政权。这次南迁,将黄河流域文化带到南方,与长江下游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次是唐代中晚期。先是安史之乱,之后是唐末北方持续动乱,大量人口南迁,许多文人、工匠、农民南下,给南方带来新的技术和文化。唐代的江南本来就已经趋向发达,一些诗人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就是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
第三次是北宋末期。金军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宋室南迁,大量官员和百姓随之南下,宋高宗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权,杭州成为南北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如今,杭州的很多食物、语言都与中原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这里有一道流传千年的“宋嫂鱼羹”,相传宋高宗曾乘船游西湖,偶遇一位汴京口音的宋嫂在湖边卖鱼羹。鱼羹味道鲜美,勾起了宋高宗的家乡情,由于帝王赏识,这道小吃从此名扬杭州城。从历史上看,经过一次次南北交流融合,吴越文化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记者:吴越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请您谈谈来自吴越地区的赋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
贺云翱:唐宋时期,吴越地区的丝织业、农业、盐业等就很发达。唐朝诗人杜牧曾提到长江下游地区是“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之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则说:“当今赋税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即江南税收几乎占了全国税收的九成,由此可见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地位何等重要。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都非常繁荣,宋朝商业税能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左右,也主要来自长江沿岸地区。有学者研究,宋朝年收税40万贯的城市先后有开封和杭州二城,长江流域占其一;税收20万贯的城市有5个,都在长江流域;10万贯的城市18个,其中17个在长江流域。
到了明清,江南在全国经济圈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顾鼎臣曾说,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钱粮渊薮,供需甲于天下。清康熙初年,江苏巡抚韩世琦也说,财赋之重,首称江南,而江南之中,惟苏、松为最。这些都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记者:现在,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常发达,长江沿岸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该如何平衡?
贺云翱: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经济资源汇聚的带动下,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形成密集的产业集聚区。伴随工业化的发展,污染物排放管理成为关键课题,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治理,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正在推进,这些都是为了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两个发展体系,最终达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税收对保护长江生态、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税收政策引导,这里形成了更好的产业结构,建立起更好的经济发展方式。税收的增加,使得有关部门有财力加大对科研、教育、文化、民生等的投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如何进一步通过经济与文化的互促互融,推动长江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贺云翱:如今,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长江文化既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公共文化、文旅融合、数字文化等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及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能够有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在以文化育人的同时达到以人文促经济的效果,为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