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江南 熠熠生辉

2025年09月08日 版次:06        作者:刘一潼 史航

长江如同一条玉带,不仅滋养着沿岸的百姓,而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长江下游苏沪地区的南京云锦、沪剧等非遗项目,千百年来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在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

云锦里的东方美学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这是明末诗人吴梅村对南京云锦之美的描述。

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一件件精致的云锦展品映入眼帘,绚烂的吉服、喜庆的婚书……一丝一缕都在展示着传统非遗的魅力。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南京云锦博物馆技术负责人陈诚介绍,2006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南京云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已有1600年历史,因其色彩华丽、纹样繁复、美如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代均为皇家御用品。

站在博物馆内高达4米、丝线交缠的大花楼织机前,陈诚说:“云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包括纹样绘制、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织造5大工序,需2名织造师傅默契配合,每天只能织5厘米左右。”

因为工艺复杂精细,南京云锦面临机器难以复制、人才培养周期长等挑战。目前,陈诚正带着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织造师傅,推动云锦现代处理的工艺革新,拓展云锦在文创、艺术服饰、空间装置等方面的多元化应用场景。2024年,陈诚与2名法国设计师合作,将4幅云锦作品带进卢浮宫展览。“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南京云锦走向大众。”陈诚说。

在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税收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发展,尤其是像云锦这样工序复杂的手工织造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柴珺说,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积极落实非遗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云锦企业减轻税费负担。今年以来,南京云锦研究所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税费优惠约270万元,为加强云锦技艺数字化保护研发提供了动力。

为推动非遗企业焕发新生,南京市税务部门开展网格化服务,安排税务干部担任项目管家,为非遗企业提供政策辅导和涉税提醒,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费政策。柴珺说:“税务干部经常走访辅导,我们有什么涉税需求都能得到快速响应。”

江水“浇灌”出婉转沪剧

“长江滚滚向东流,波浪滔滔永不休……”清晨,黄浦江上的薄雾还未散尽,嘹亮的歌声已随着水波飘了过来,这婉转如水的调子,正是沪剧。

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接纳的最后一条支流,它不仅滋养着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也孕育了具有浓郁江南韵味的沪剧。沪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原是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后来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上海滩簧,1914年易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才终以沪剧定名。2006年,沪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沪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上海沪剧院原院长茅善玉介绍,沪剧融江南韵味与海派新风于一体,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它沿袭了戏曲的传统表演特色,又吸收话剧、电影等艺术的表演理念和技巧,塑造现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沪剧唱腔将上海方言的委婉柔和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上,沪剧的伴奏以丝竹为主,既承袭江南水乡的清雅,又吸收西方音乐元素,巧妙融入小提琴、大提琴、爵士鼓等乐器,增强了戏剧表现力,形成中西合璧的海派音乐风格。

作为上海的本土剧种,沪剧在上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统计,目前遍布民间的各类沪剧团、沪剧社和沪剧表演队总数近1000个,这些沪剧团队到社区、村镇、校园等场所演出,最多一年可达到500场。

201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和弘扬包括沪剧在内的非遗项目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今,上海正通过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建立沪剧传习点、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为沪剧提供多方面支持。

“沪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多方助力,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主动了解非遗项目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我们提供了税收政策支持和服务。”茅善玉说,上海沪剧院将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的剧目,让沪剧这一独特的“上海声音”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