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贵德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明代金牌信符。信符为紫铜描金物,长方形,顶端呈半圆形。正面阴刻有“信符”二字,背面阴刻有篆文12字,分别为“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不信者斩”,在侧边骑缝处刻有“十五号”的字样。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贵德县发现了这枚金牌信符。小小的信符承载着明代茶马互市的使命,背后折射出的是明代的贸易与税收制度。
资料显示,明代初年,边疆地区仍冲突不断,战马作为重要的军事资源极为稀缺。当时,西部特别是长江源头地区马匹丰富,而居住在此的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由于饮食习惯,对茶叶有着强烈的需求。于是,明王朝承袭唐代以来的茶马贸易传统,开展了大规模的茶马互市。
元代,朝廷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蒙古、色目等游牧民族聚居地)征收一种以马匹为主的实物赋税,名为“差发马”。差发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征收的各类赋役的统称,包括粮食、牲畜、皮毛、银两等,征收物因地区和民族差异而不同。差发马,即以马匹缴纳的差发。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差发马制度,强制要求边疆地区以马代赋,同时牧民也可以从官府那里获取一定数量的茶叶作为报酬。
当时,有不少官员假借皇命骗征马匹,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明代又实施了金牌纳马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敕令打造41对金牌信符,其中,河州(今甘肃临夏)必里卫西番二十九族共有金牌信符21面;西宁曲先、阿端、罕东、安定四卫,巴哇、申中、申藏等族有金牌信符16面。“卫”是明朝在边疆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族”则是西北游牧及半游牧群体的部族组织单元,明朝政府和西北游牧部族通过茶马互市、行政管辖、军事协作等关系深度绑定,共同构成明朝廷对西北边疆治理的基础框架。
金牌分为阳文牌和阴文牌,阳文牌藏于明内府,阴文牌给诸番。明朝廷规定,各部落来边关缴纳差发马,需向明使臣出示金牌信符,两半勘合,才能得到以食茶作马价补偿。例如,洪武二十六年,洮州火把藏、思囊日等族,持6面金牌,需纳马3050匹;河州必里卫西番二十九族,持21面金牌,纳马7750匹。通过这种方式,明朝廷获得了大量优质的战马,满足了军事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牌纳马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长江源头流域特别是河湟地区,距离产茶区远,交通不便,茶贵马贱的情况日益突出。《明实录》记载,明宣德年间,一匹好马只能换100多斤茶叶。按照当时的标准计算,一匹马市价大概是10两银子,而100斤茶叶在原产地也不过才值一钱五分,二者的价值相差悬殊。巨大的价格差,使牧民对金牌纳马制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加上战乱以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明朝政府颁发的金牌多有散失。明正德朝以后,金牌纳马制逐渐衰落,最终在正统年间被迫废除。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