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税为媒 众行致远 共享发展

——写在第六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召开之际
2025年09月09日 版次:01        作者:本报记者 易敏敏

第六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将于9月9日至11日在尼泊尔举办。

税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共同语言”,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

2024年第五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举办以来,合作机制各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携手共进、深化合作,抓住《努尔苏丹行动计划(2022—2024)》收官与《香港行动计划(2025—2027)》开局的重要节点,通过召开理事会会议、举办主题日活动和推进联盟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持续深化多边税收合作,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增长友好型税收环境作出积极贡献,推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迈上新台阶。

开放包容,持续强化合作机制建设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多边税收合作平台,合作机制由理事会、秘书处、论坛和“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构成,旨在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去年9月,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第五届论坛上,合作机制各方围绕提高税收确定性、推动税收征管信息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等主题深入交流,发布了《香港行动计划(2025—2027)》等九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推动完善透明、高效、稳定、可预期的税收合作机制。

一年来,合作机制聚焦提高税收确定性、推动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等主题成立四个工作组。中国税务部门积极投身合作机制建设,加入全部四个工作组并牵头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工作组,为《香港行动计划(2025—2027)》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四个工作组共有21个国家(地区)、6个国际组织以及12名专家学者加入。他们聚焦重点任务,在各工作组主席的带领下,高效落实各项工作,通过举办业务研讨会、开展主题日活动、开展线下线上培训等方式,组织各方开展更多务实合作,获取前沿税收理论,学习最佳税务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税收征管能力。

“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自2019年4月中国首倡发起至今,理事会成员已达37个,观察员达31个,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区,构建起一张横跨五大洲的税收合作网络。今年4月,德国工业联合会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收入管理部门负责人黛布拉·亚当斯表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是优秀的多边平台,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交流税收征管经验,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对各方都大有裨益。

交流互鉴,持续提升税收征管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税务部门依托多边、双边合作平台,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切实保障培训成效,让征管能力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

作为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自2019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税务学院建设与发展。目前,该联盟已在中国扬州、中国北京、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中国澳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六地建立六所“一带一路”税务学院,构建起覆盖英语、汉语、俄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法语等六种语言的培训网络。

过去一年,联盟依托各“一带一路”税务学院,通过自办、协办、合办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高质量开展培训和研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知识共享,促进税收征管能力共同提升。

——在华举办培训项目。今年以来,联盟积极统筹各方力量,精心组织在华培训项目。5月在扬州学院举办“税收征管及数字化”研修班,并首次与阿斯塔纳学院联合开展线上培训,吸引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27名学员线下参训、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233名学员线上参训;配合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开展5期援外培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举办1期培训。

——充分发挥学院作用。在联盟推动下,利雅得学院于今年5月开展了两期增值税相关培训,参训学员来自沙特及卡塔尔、阿曼、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澳门学院于5月中下旬开展了两期转让定价相关培训,并组织学员到横琴、深圳开展现场教学,来自9个葡语国家的学员参加;8月,阿斯塔纳学院依托联盟专家师资举办以税收协定为主题的线上培训,共180余名学员参加。

——优化线上课程体系。为契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税收征管能力建设需求,联盟设计发布了线上课程体系1.0版,涵盖税收制度、税收征管及数字化、税收营商环境及纳税服务、税收合作等多个主题。过去一年,联盟在1.0版基础上,对线上课程体系下的32门课程进行更新完善,增加了10余个国家(地区)的最新案例,确保课程架构更加科学、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并为线上课程添加了英语、汉语和阿拉伯语字幕,让更多共建国家学员能轻松理解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能力共同提升”。据统计,联盟已累计为来自12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0多名财税官员提供了160多期培训,显著提升了共建国家的税收征管能力。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从搭建全球培训网络,到开展中外联合培训,再到精耕课程内容,“一带一路”税收培训正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不仅传授税收知识与技能,更鼓励各个“一带一路”税务学院发挥区域中心作用,将培训项目辐射周边国家及相同语种国家。

阿尔及利亚税务局局长阿梅尔・阿卜德拉提弗说:“‘一带一路’税务学院・阿尔及尔的成立,为非洲税务官员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将有力推动非洲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

合作共赢,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积众力而致远。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始终坚守“合作共赢”的核心要义,不断深化合作、携手共进,推动全球税收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深化合作产品供给。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框架下,一系列广受国际税务领域认可的公共产品相继落地,为提升各国税收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一年,合作机制秘书处系统梳理首个五年发展成果,在“守正”基础上迈出“创新”步伐——将未来五年工作重心聚焦于税收征管、纳税服务两大产品体系建设,将共建国家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的各类需求、资源、方案有机整合,致力于打造税收能力提升“强基工程”的国际版本,为共建国家筑牢税收治理根基。

两大产品体系更全面地归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案例,为共建国家提供更完整的参考与借鉴范本。国际税收与投资中心主席丹尼尔·威特认为,合作机制成员税收治理能力参差不齐,各方需要通过合作机制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交流实践经验,学习改进提升,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一带一路”税收(英文)》期刊作为机制重要产品供给,自2020年公开发行以来,始终是共建国家税收领域互学互鉴、深化合作的关键平台。期刊每年出版两期,目前已发行11期。第五届论坛以来,合作机制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和“提高税收确定性”为主题推出了两期期刊。期刊内容丰富多元,涵盖投稿人专业观点、国际税收政策解读,以及各国(地区)、组织的税务实践经验,为专业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为满足各参与方信息共享与交流需求,合作机制秘书处持续优化和更新官方网站的专题栏目、资讯发布、会议服务等功能,开通与29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网站互链,上线“一带一路”税法库,收录展示全部37个合作机制成员及部分观察员国家(地区)的税收政策,打造主题日活动专题页面,集中呈现活动成果,切实提升平台服务效能。目前,网站累计访问量超34万次,访客覆盖188个国家(地区),成为全球了解“一带一路”税收合作的重要窗口。

——推出多边合作举措。过去一年,中国税务部门致力于优化跨境税收服务,积极协调合作机制相关方,推出一系列便利跨境投资贸易的合作举措,让企业“走出去”的底气越来越足。

一方面,持续擦亮“税路通”跨境税收服务品牌。围绕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税费痛点,从政策精准推送、税费服务优化、涉税风险防范三大维度发力,不断丰富完善跨境税收知识产品体系,助力“出海”企业“一站式”掌握海外税法环境、提升税收合规能力。

另一方面,强化跨境税收指引与信息供给。新增和更新5份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发布《“走出去”税收指引》修订版;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110份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4份税收指引,并通过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对外公开26个海外税收案例、50个跨境税收问答,以及128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税讯,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清晰指引。

此外,中国持续扩大税收协定网络、完善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通过加快税收协定谈签与修订进度、优化相互协商程序,切实维护跨境纳税人合法权益,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制度竞争力。目前,中国税收协定网络已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个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乌拉圭税务局前局长玛格丽塔·法拉尔表示,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正深刻考验税收治理能力,希望通过合作机制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互助互济,共同为区域发展及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春华秋实又一年。从初期勾勒合作框架的“大写意”,到如今精雕细琢成果落地的“工笔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已成长为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的多边税收合作平台,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

以中国智慧开篇,以全球共赢为旨,“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正持续书写着国际税收合作的美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