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升降、机器轰鸣、钢筋敲击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的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勾勒出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的成长轨迹。高质量项目建设是雄安新区的“生命线”,如今,建筑行业在雄安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新区重要税源。今年1月—8月,雄安新区实现建筑业税收10.1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7.1%。
针对建筑企业项目分散、工期跨度大、政策适用易出盲区的管理难点,国家税务总局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聚焦政策适用、流程管理、风险防控三大关键领域,通过精细化管理破解征管难题,不断筑牢建筑业税收征管基石。
编制监管手册,强化精细管理
“在申报安置房项目的环保税时,基坑和房建分别适用不同的扬尘削减系数,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适用政策。税务部门向我们仔细解释政策,并通过征纳互动平台指导申报,帮助我们规避了涉税风险。”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党先生说,建筑行业业务链复杂、涉税事项多,企业经常会遇到税收政策适用难题。
为了减少建筑企业涉税政策使用不当的风险,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组建了由32名业务骨干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通过走访调研40余家典型企业、邀请12位行业专家座谈,梳理出增值税预缴、企业所得税核算、异地施工备案等8大类23项高频政策需求,编写成《建筑业税收监管手册》。该手册结合雄安新区建筑业征管实践,从建筑企业运营模式分析到具体税种政策解读,从项目台账建立到风险指标应用,形成全流程管理指引。
“这本手册把政策要点、管理流程、风险提示讲得很清楚,还会定期更新,不仅帮助企业准确适用税收政策,还让基层税收管理更有抓手。”容城县税务局干部韩荧笑把手册当成日常工作的“口袋书”。她说,按照手册指引,在项目初期税务干部会辅导参建企业做好登记并提示税收风险,工程建设期跟踪工程进度和申报进度,竣工后核查税款申报缴纳情况,这样既保障了税收政策落地更顺畅,也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项目台账,形成监管闭环
建筑项目具有分散性,基层在税收管理中常面临建筑业税源底数不清的难题。为此,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对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一项目一台账”管理。一方面,该局将从项目监管部门取得的外部信息与税务系统内的相关企业信息进行匹配,掌握一个项目从建设方到总包方、分包方的各项准确信息;另一方面,该局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动态更新台账中参建企业的各类涉税数据、政策享受等信息,实现从立项、开工、建设到结算全流程的闭环跟踪,并在项目建设各环节嵌入预警指标,从而达成“项目建到哪、税源管到哪”的精准管控。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曹先生介绍,公司同时参与雄安体育中心、大河片区安置房、容西安置房等多个项目。在申报过程中,项目申报数据很容易发生错乱,税务部门的项目台账帮助企业规避了涉税风险。例如,此前某项目因工程变更导致税款计算争议,税务部门通过调取台账资料,很快便完成该项目的税款确认,避免了企业因出现涉税风险而承担损失。
建筑业外地分包企业存在税源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是行业监管的另一难点领域。容城县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管理着全县7141户外地分包企业,该局以项目台账为基础,通过分析总包方的纳税申报信息,实现对其所负责项目分包企业的高效监管。容城县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局长邓朋浩介绍,通过项目台账,可以清晰了解包括项目施工地点、工期进度、总分包关系、税费申报入库情况等20余项关键信息,有效解决了总分包管理复杂的难题。
构建风险模型,筑牢风险防线
建筑业具有项目周期长、参与主体多、资金流动大、业务链条复杂等特点,发生涉税风险的概率较大。为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雄安新区税务局整合了发票数据、申报信息、资金流等12类数据源,构建起涵盖发票管理、申报比对、成本核算3大类40余项指标的风险模型,并采用“机扫+人核”风险排查模式,精准识别异常开票、税负偏低等风险点。
今年3月,风险模型预警某建筑企业存在预收款发票未预缴税款风险,税务部门对该企业工程量与申报数据的匹配度进行案头分析和实地核查,发现确实存在未预缴税款的风险,依法追征了税款及滞纳金,并辅导企业规范财务核算。今年上半年,通过该模型,雄安新区税务局识别建筑业风险企业64户次,追征税款及滞纳金3178.37万元。
此外,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与改发局、交建局等6个部门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换机制,按季度获取建设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进度、资金支付、环保处罚等动态数据,再与税务系统内的申报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实现对建筑业项目全链条穿透式管理。
河北雄安新区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局长郭晓亮介绍,通过信息交换机制,税务部门还可以定期从自然资源部门获取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对比卫星影像图中同一项目不同时期施工变化情况,可以有效监控施工企业扬尘环保税、增值税等申报与施工进度不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