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税务总局白银市税务局稽查局检查某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时,向企业告知了关于非税收入征缴方面的权利义务,辅导企业补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1.7万元。
非税收入具有费源分散、征缴主体多元的特点,传统管理模式易出现底数不清、动态监控滞后等问题。今年以来,白银市税务局将非税收入申报缴纳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检查,通过打通与外部门的数据互通渠道,开展税费联动分析,加快构建“税费皆重、税费一体、税费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非税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共享非税数据实施台账管理
“费源信息底数不清、与外部门数据交换不畅等都给非税收入管理带来了困难。”白银市税务局非税收入科科长李卓表示。
破局始于一本信息共享台账。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掌握大量与非税收入相关的基础数据,白银市税务局打通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递渠道,建立非税收入台账管理机制,针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等非税收入项目,形成11本全要素台账,将费源信息、征收明细、欠缴情况等数据登记在案并动态更新。
“通过定期将台账数据与核心征管数据进行比对,可及时发现企业未及时、足额申报缴纳非税收入的情况。”李卓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白银市税务局累计修正错误登记、申报数据近1.4万条,核查确认疑点费源信息27条。数据显示,白银市税务局同期非税收入申报差错率下降21%。
利用勾稽关系进行联动分析
“在土地、矿产等领域,税费关联非常紧密。如取得土地后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契税,开采矿石要缴纳资源税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税种与费种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白银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科科长尚钰明举例说。
为此,白银市税务局创建了“土地出让金+”“水土保持补偿费+资源税”“矿产资源收入+资源税”3个税费联动分析模型。据尚钰明介绍,“土地出让金+”模型通过关联土地出让金与契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形成对企业“购地—办证—开发”的全链条追踪;“水土保持补偿费+资源税”模型可用于交叉验证采矿企业的实际开采量与纳税申报量是否一致;“矿产资源收入+资源税”模型可用于分析企业采矿收益与税负的匹配度。
今年3月,白银市税务局干部利用“土地出让金+”模型发现,某企业2024年申报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后续却无城镇土地使用税申报记录。针对这一异常情况,税务干部立即开展核查。“由于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间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存在差异,企业未及时办理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登记,我们对其进行了专项政策辅导。”尚钰明说,目前企业已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滞纳金160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白银市税务局利用税费联动分析模型共发现疑点数据41条,辅导企业补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税费共3600万元。
开展税费同查提升征管效能
“过去,税务干部开展稽查时容易忽视非税收入。为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我们探索将部分非税收入项目纳入稽查范围,开展试点工作。”白银市税务局非税收入科二级主办赵廷来告诉记者,该局将非税收入业务嵌入稽查业务流程,在选案环节统一制定涵盖税、费项目的稽查检查和风险应对计划。
据了解,非税部门会围绕风险企业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非税项目,开展案头分析,形成《检查评估建议》。稽查部门开展入户检查时,根据《检查评估建议》核实企业的涉费情况,在《税务稽查建议书》中与涉税问题同步反映,并移交非税部门审核。对涉及外部门的复杂涉费疑点,税务干部还会与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处理,形成“发现—移送—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
景泰县砂石开采企业较为集中,白银市税务局将该县作为税费同查的试点地之一。“近期,我们发现该县9家砂石厂的资源税税收增减幅度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入增减幅度差异较大,于是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形成《检查评估建议》交给稽查部门。”赵廷来介绍,稽查部门组成工作专班,通过实地勘测发现,企业实际开采面积扩大,却未重新向水务部门申报核定开采面积,也未就多开采的砂石申报缴纳资源税。税务部门在补征资源税税款及滞纳金230余万元的同时,将少申报开采期水土保持费的情况反馈给水务部门,共同辅导企业补缴水土保持补偿费113万元。
今年以来,白银市税务局通过税费同查共检查企业29户次,全市非税收入项目风险数据疑点命中率增长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