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享受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要跑好几个部门、填一堆表格,没想到扫个二维码就能清楚了解政策,还能在线模拟申报。”对税务部门推出的“双创一码通”服务,宁波市海曙区梵树文艺创作工作室负责人林秉凡直呼意外。
为精准落实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人社局等部门,构建“一码通、一指引、一体化、一键跑、一张表”服务矩阵体系。
一码通+一指引:政策直达解难题
“扫描这个‘双创一码通’H5,最新优惠政策、办税流程、常见问题解答、操作演示,一目了然,模拟申报功能更是贴心,我第一次申报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林秉凡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双创一码通”的功能。他告诉记者,去年从原单位离职后,他自主创业却对税收政策一知半解,社区税务网格员上门宣传时推荐了“双创一码通”,帮他顺利享受到季度增值税减免,缓解了开店初期的资金压力。
宁波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路涛介绍,“双创一码通”上线以来,依托宁波税务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量已突破5万人次,实现双创政策“一码”集成、分类服务“一码”定制、精细服务“一码”推送。
为方便基层税务干部宣传政策,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地,宁波市税务局同步编写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指引,涵盖政策概要、日常管理、风险应对、协同管理四大板块。“指引内容翔实,口径明确,是我们随时可用的‘手边参考书’。”宁海县税务局桃源税务所税源管理二组组长王明亮说,指引明确了12个高频风险事项的核查路径和定性标准,还随政策调整更新,全市征管标准明确统一,非常适用。
截至8月征期,宁波市今年累计落实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费政策7000多万元,惠及纳税人3000多户。
一体化+一键跑:口径统一减困惑
“过去处理政策业务时,常因解读不一遇到‘模糊地带’。比如‘劳务派遣公司招用重点群体,是用工单位还是派遣公司享受优惠’,不同理解导致同类业务处理结果不同,纳税人有质疑,我们也难解释。”宁波市海曙区税务局法制科科长陆朋成说,此类因口径不统一引发的征纳争议,曾占科室日常咨询量近半数。
为破解政策执行“区域差”,宁波市税务局梳理2023年以来税务总局对相关政策的答复口径,编写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费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问答,从政策享受对象确定、减免额度计算、享受方式选择到政策衔接处理,逐一明确适用时间、范围和执行逻辑。针对“企业招用劳务派遣人员能否享受优惠”“如何追溯享受优惠”等复杂事项,通过真实案例拆解说明,让政策更易懂、执行更统一,也让税务部门执法更规范,政策确定性显著提升。
在精准落实政策的同时,宁波市税务局聚焦风险防控,守护政策公平。通过分析历年巡视、审计发现的风险点,结合现行征管流程,编制“企业招用重点群体或退役士兵应享未享”“超期享受优惠”等10项风险指标,并将验证有效的指标及核查脚本推广至各区县(市)税务局。
“基层税务机关可依托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平台,用指标脚本一键扫描筛查风险数据,发现疑点后及时上门核实、指导整改,实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宁波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干部吴佳怡介绍。
余姚市某彩印公司曾因财务人员疏忽,未及时为新招用的3名脱贫人口办理优惠备案,导致应享未享。税务部门通过风险指标识别后,第一时间联系企业,指导补充资料、完成备案,帮助企业追回2.08万元税收减免。“多亏税务部门细心,没让我们错过政策红利。”企业负责人刘先生表示。
一张表+跨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减负担
“以前我们招聘重点群体人员后,为确认人员是否符合优惠享受条件,要分别向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申请查询、打印证明,办理时间长,心里也总是没底。现在直接通过‘浙里办’App向人社部门申请认定证明,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税收减免,效率高多了。”宁波市奉化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余玲莉说。
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宁波市税务局一方面联合市人社局,通过“浙里办”App、宁波政务服务网开通查询接口,纳税人在线就能核验重点群体的身份信息;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认定情况表》《企业招用重点群体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情况核实表》等标准化表单,明确数据共享内容、格式和交互频次,让部门间数据互通更顺畅。
“我们与人社、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了定期数据交互机制,人社部门共享企业办理重点群体认定证明的信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供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相关数据,税务部门则反馈企业优惠享受情况,形成数据闭环。”宁波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斌介绍。
除了数据共享,宁波市税务部门还与属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联合服务。前不久,在宁海县深甽镇青谭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的“退役士兵创业就业帮扶专场活动”中,税务干部现场解读税费优惠政策,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共有200余名退役士兵参与,15名退役士兵当场与参会企业达成就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