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区,青石嶙峋。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石材生产现场看到,切割机、磨边机、桥切机等机械设备正在轰鸣作业,一块块原石料经过切割、打磨、抛光等工序,变成了光可鉴人的板材,一辆辆装载着石材的车辆经过过磅房称重后,有条不紊地驶出厂区……
桂林市石材的开采与加工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宋代就开始了花岗岩的开采和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林石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桂林市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国家税务总局桂林市税务局发现,由于缺乏与自然资源、林业、环保等部门数据“一键交换”的途径,税务部门难以完全掌握采矿权数据、林地占用数据、污染监测数据等基础征税数据,石材行业普遍存在上游开采企业采报不匹配、中游加工企业成本异常、下游销售企业进销不匹配等问题。加之石材行业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构成都有所不同,税收监管模型搭建较为困难。
“石材行业的税收监管难题就像散落的珠子,缺乏串联的丝线。”桂林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局长农平介绍,针对这些痛点问题,桂林市税务部门近两年以大数据为切入点,聚焦石材行业“供、产、销”全链条,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试点,依托现有税收征管系统,研发了“石材行业税收监控模块”,有效提高石材行业税收征管质效。2024年,恭城瑶族自治县税务局石材行业入库税款1879.32万元,较2023年增长52.24%。
搭建“石材行业税收监控模块”,尽可能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农平介绍,桂林市税务局主动对接有关单位,以税务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接入自然资源局、乡镇政府、石材管理协会等部门数据,实现内外部数据融合。在此基础上,针对石材行业链条短、生产要素单一等特性,引入“全链条”管理概念,通过追根溯源,掌握上游企业开采总量,利用监控模块统计,将企业存货体积、销售体积、回填体积、副产品体积与下游企业接收发票、申报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及时识别企业税务风险。
在桂林市税务局的大数据分析室,一张动态展示县域石材产业链的电子沙盘格外引人注目。沙盘上,开采量、加工损耗率、销售流向等数据实时跳动。农平自豪地告诉记者:“以前需要基层十几个同事忙活一周的核查任务,现在通过监控模块,几分钟就能锁定疑点,十分高效。”
高效、准确的风险识别,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税法遵从度。桂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恭城县西岭乡虎尾矿区东矿段水泥用石灰岩矿,有着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的称号。矿区法定代表人梁小文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提示他们申报的资源税计税依据与开采平台记录的矿石开采量存在差异。企业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自查,发现是生产统计环节的数据录入有误,导致部分开采量未及时申报。确定问题症结后,企业及时更正了申报数据,避免了因申报不实可能引发的纳税信用降级风险。
桂林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国准介绍,合规既是行业入场的“通行证”,也是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的“防护网”。在建立智能监控模块、织密监管网络的同时,桂林市税务部门依托“石材行业税收监控模块”,为行业企业量身绘制“监管画像”。同时,编制《石材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南》,清晰界定“开采”“外购”“加工”等环节的政策适用标准,落实落细“政策找人”“远程辅导+上门服务”等工作机制,推广“自产+外购”分类台账模式,引导企业规范财务核算,准确申报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