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被称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玻璃器皿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涉税管理情况看,需要严把三项合规关:进销发票管理关、研发费用归集关、出口资料审核关。
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玻璃器皿生产车间里,机器声与工具敲击声交织,匠人师傅用一根空心钢管蘸取熔化的玻璃液,一边匀速旋转钢管,一边向管内吹气,玻璃液在气流作用下逐渐膨胀,一件件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晶莹器具慢慢诞生。
祁县,被称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据了解,祁县24.9万人口中有3万人从事与玻璃器皿相关的工作,国内市场60%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80%以上的人工吹制高脚杯都产自祁县。近年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祁县玻璃卖“响”全球——目前,祁县玻璃器皿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自营出口企业两年内增加了11家;2024年祁县玻璃器皿出口额超5100万美元,占全国玻璃器皿出口额的22%。那么,小城玻璃卖“响”世界的背后,需要把好哪些税务合规关呢?
第一关:进销发票管理关
虽然玻璃器皿供应链条相对清晰,但是玻璃器皿产品品类丰富、产品规格繁杂、定制化程度较高,不同环节的交易模式与要求存在差异,发票管理存在一定复杂性。
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宏艺玻璃)财务负责人陈景香介绍,玻璃器皿行业上下游供应链条较为清晰——上游企业主要为其提供石英砂、纯碱、硼砂等核心原材料,以及空心钢管、模具等生产工具;下游企业则涵盖餐饮、家居、酒店、礼品等众多领域,同时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市场。虽然玻璃器皿供应链条相对清晰,但是玻璃器皿产品品类丰富、产品规格繁杂、定制化程度较高,不同环节的交易模式与要求存在差异,发票管理存在一定复杂性。
以原材料采购环节为例,在这一环节,供应商发票风险管控是玻璃器皿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点。玻璃生产需要石英砂、纯碱等大宗原料。实务中,提供这些原料的企业多为小微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规模普遍较小,有时无法为下游制造企业规范开具发票。祁县税务部门发现,玻璃器皿生产企业获得的发票,容易出现信息不全、品类不准等共性问题。
“一张发票虽小,却关乎企业税务风险和社会形象。”陈景香分析,发票的合规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如果发票存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成本核算不准确,还可能影响后续的出口退税。为了有效防范发票不合规引发的税务风险,宏艺玻璃建立健全发票内控机制,在采购环节,对供应商营业执照、相关经营许可证等资质文件进行核查,并核查发票信息与合同条款、付款记录等信息是否一致,通过“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等渠道核实发票真伪,确保发票真实合规;在销售环节,坚持将发票开具流程与订单确认、发货记录绑定,确保开具的发票与业务一致。同时,企业建立了清晰、统一的产品编码和开票名称体系,确保发票相关信息能与商品编码、税率相匹配。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胡铁军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企业做好财税处理、合规开具发票,山西省税务部门将“发票开具及管理”作为纳税人学堂的重要内容,梳理总结日常税收征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定期为企业开展数电发票业务辅导。他同时提醒玻璃器皿企业,关注特殊情况下的发票开具问题。比如,企业如果在销售环节提供了商业折扣,需要在同一张发票的“金额”栏注明折扣额,才可以按折扣后金额计税;如果发生了换货的情况,需要先视同退货处理,收回原发票或取得对方提供的《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表》,据以开具红字发票冲销原销售额,再按新货物重新开票。
第二关:研发费用归集关
如果研发活动与常规生产共用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应当通过领料单、配方记录、研发项目号等明确区分研发领用部分,避免将生产损耗或不合格品成本计入研发费用。
走进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玻璃)展厅,五彩斑斓、样式各异的玻璃器皿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企业总经理闫湘拿起一只精美的醒酒器向记者介绍,别看这个醒酒器设计简单,在欧美地区能卖到上千元人民币。
“玻璃器皿高附加值的秘诀,在于‘创新’二字。”闫湘举例说,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通过机器制造的机制器皿青睐有加,大华玻璃紧跟市场需求,在机制生产工艺上寻求突破,生产的高质量玻璃器皿获得海外客户认可。目前,大华玻璃已与百事可乐、家乐福、英国玛莎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以大华玻璃为代表的玻璃器皿企业联合陕西科技大学、东方大学玻陶研究院等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器型设计,开发出青花瓷纹样的分酒器、敦煌壁画色调的花瓶、仿古玉造型的茶具等产品。这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产品,让玻璃器皿出口单价跃升至50美元以上,高端定制订单占比达35%。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华玻璃一直很重视研发费用归集工作。随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闫湘更加关注研发费用的归集核算,认为需要将税务合规要求深度融入企业研发流程,确保依法依规享受税收优惠。为此,大华玻璃财税团队主动与当地税务部门沟通,详细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要点。目前,大华玻璃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清晰的研发费用辅助账,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进行登记。明确区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按政策要求规范共用成本的分摊规则,并形成了涵盖项目立项、费用报销、外部审计等全流程的研发管理制度,做到每笔支出都能溯源、每一项数据都准确可靠,确保将税收红利合规地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力。
祁县税务局贾令税务所副所长闫英姿在实务工作中注意到,部分玻璃器皿企业对于如何准确归集直接材料费用存在疑问。她提醒企业,在归集直接材料费用时,企业要明确划分已投入研发使用的材料最终状态(如废料、作为中间品或产品的组成部分、直接在研发过程中损耗灭失等),并确定材料的最终流向(如出售、回炉使用、报废等),确认是否形成产品对外销售或取得下脚料等特殊收入,做好相关资料留存,按规定准确冲减研发费用。如果研发活动与常规生产共用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则应当通过领料单、配方记录、研发项目号等明确区分研发领用部分,避免将生产损耗或不合格品成本计入研发费用。
在资料留存方面,闫英姿建议玻璃器皿企业参考大华玻璃的做法,建立覆盖研发项目立项、预算、执行、验收全流程的财税核算与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规范研发相关原始凭证的归档要求,保留所有支持研发费用发生的原始凭证,比如立项决议书、预算表、任务书、工时记录表、注明研发项目号的领料单、合同、发票、付款凭证、设备使用记录、试产报告、检测报告、验收报告、专利证书等。
第三关:出口资料审核关
在进行出口退税资料审核时,要关注企业基本信息是否真实、出口申报数据是否符合逻辑、电子信息与纸质凭证是否一致。
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海玻璃)建造的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里,摆满了七彩斑斓、大小形状各异的玻璃制品。一幅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铺满墙面,中东、东南亚、欧洲、中非等地区的出口路线,一目了然。
据介绍,祁县玻璃器皿企业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海外布局,有的企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开设旗舰店,通过中欧班列将产品直接运至法国;有的企业在迪拜设立海外仓,缩短中东客户收货时间;还有的企业开发出“AR选品”系统,让欧美买家能够远程360度查看玻璃器皿细节。
“如果说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出海的‘硬拳头’,那么依法合规就是企业稳健出海的重要基石。”红海玻璃负责人李健生介绍,为降低出口业务涉税风险,强化出口环节合规管理,红海玻璃推行“业财税一体化”的扁平化管理,打破部门墙、简化管理结构,推动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财务规划作用,深度参与业务链条。同时,设立税务专岗、出口退税专岗,规范出口退税流程及资料审核要求,严把单证审核关、收入确认关、核算合规关,坚持财务账簿多人审、第三方审计常态化,保证报关单与增值税发票货物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的一致性,以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
目前,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涉及的资料,主要包括出口货物报关单、进出口发票、提运单、销售合同、收汇凭证、营业执照、出口退税申报表等。晋中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科长赵海鹰提醒,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在审核出口退税资料时,首先要关注申报业务是否与备案类型一致,退税率适用是否准确等基础合规事项。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出口申报数据是否符合逻辑。比如,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税申报中明细表与汇总表、汇总表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数据是否一致,外贸企业进货明细、出口明细与汇总表相关内容是否一致等。此外,还要比对电子信息与纸质凭证是否匹配,比对出口数据与报关单、代理出口证明电子信息是否匹配,确保产品离岸价和数量等处于合理区间。
晋中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干部张明胜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当地玻璃器皿出口企业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税务部门依托税务大数据,探索建立行业性风险监控指标,结合玻璃器皿企业的出口报关价格与市场行情、主要出口国政策变动及其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等,按月分析玻璃器皿行业企业税负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工作,引导企业由事后应对转变为事前防范。
赵海鹰提醒,从事出口贸易的玻璃器皿企业,在做好出口退税管理的同时,还应当及时关注相关国家进口政策、我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协定等规定的变化,必要时建立分国别或分地区的“政策库”,动态跟踪各类政策的变化。如果面临难以解决的跨境涉税争议,企业可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络协调,有效运用税收协定、贸易协定中的相关机制化解争议,降低跨境贸易涉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