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8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进展情况。会议指出,不断加大的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凸显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加速建立健全。
金秋九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大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大一新生当中,不少人选择就读税收专业。那么,这些学生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对税收专业的未来有何期待?相关高校在教学上有哪些新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校园寻找答案。
关于为什么选择税收专业,不同高校的学生考虑各有不同。来自辽宁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大一新生李曼笛说,通过高中的学习,她了解到税收专业既宏观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了这个专业,未来就可以在一个很细分的专业领域为人民服务。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大一新生李佳玉表示,我知道税收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清楚税收究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感觉税收是一个很神奇的学科。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大一新生凌源忆认为,税收学虽然是一门传统学科,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新经济业态不断涌现,税收专业可以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统计学等很多学科进行交叉,发展空间很大,她非常期待能够投身于税收领域前沿化的实践当中。
面对学生的期待,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等高校也做足了准备。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分别设立了财税—数学双学位实验班、智慧税务实验班和数字财税实验班,增设《数字税收》《机器学习与财税数据挖掘》《智慧税务实践》等相应课程,通过文理交叉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挖掘及应用能力。“从2025级本科生开始,我们全院学生都必修《Python 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两门科学模块课,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说。
记者通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网站了解到,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税收领域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服务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财经类高校普遍加强了国际税收学科建设,增设了相关课程,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未来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税收治理的高层次人才。
在持续升级课程体系的同时,设立了财税专业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全新的培养路径。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近年来压缩了必修课的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并对选修课的课堂形态进行改革——把选修课更多设置为创新型研究课。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先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基础知识点铺垫,随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最后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或解决方案——这彻底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模式。
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党委书记孙成伟介绍,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基于实践应用场景综合运用知识,他们积极推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从传统税收理论向数字税务应用转型、从着眼国内税收向国际税收视野拓展、从单一税收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能力结构转变,同时将心理学、国际关系、法学等学科内容融入税收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深耕方向。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减少传统笔试比重,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基于当前和未来的税收专业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就是希望学生能在未来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好学习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孙成伟说。
“在税收领域,一些实践往往走在理论前面。”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吕敏表示,时代在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和认知特点也在变。在此背景下,税收专业的教学,必须始终基于实践进行改革。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已经明显加大了学生实践类课程的占比,通过积极加入“四川智慧税务联创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合作建成“税收普法教育基地”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丰富学生的实践方式。
马光荣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深化税收学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举。”马光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