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记者注意到,财政部、税务总局8月11日发布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后,一些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围绕各自客户的实际需要,纷纷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具体条款对企业的影响。近日,记者参加了毕马威组织金融企业召开的一场专题研讨会。结合毕马威专家的分析和与会金融企业财税负责人的关切点看,增值税法实施之前,大企业前期准备越充分,后期适用增值税法将会越“丝滑”。
对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业内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认为,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增值税制度在推进落实税收法定的进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梁季认为,增值税法实施条例是增值税法的基础性配套行政法规,与增值税法以及增值税规范性政策文件一起,构成了我国增值税法律法规体系,是增值税法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那么,面对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全新政策调整,在未来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大企业财税团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系统学习政策。增值税法是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以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大企业财税团队应该系统掌握增值税法总则、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征收管理、附则6章38条的内容和增值税法实施条例的细化规定,借助财税部门的权威解读,搞清楚增值税立法背景、重要变化点及其变化脉络,形成对增值税政策的全新认知体系,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审慎梳理相关的税收政策关键点,确保税务处理既符合税收法规要求,又兼顾企业健康发展。
——梳理难点问题。对于不同的大企业来说,学习、适用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难点不尽一致,需要结合不同交易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多家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分析看,和原政策相比,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有很多重要的变化值得企业关注。比如,明确了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境内应税交易判断规则、代扣代缴原则等重要事项和规则,修改了视同应税交易规则,调整了不征税行为规则,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企业应及时分析具体影响,梳理潜在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增值税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增值税法第六条以外的非应税交易进项税不得抵扣”。在实务中,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下统称长期资产),既用于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又用于五类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项目的(以下统称混合用途),原值超过500万元的单项长期资产,购进时应先全额抵扣进项税额,涉及混合用途的,根据折旧或者摊销年限,再计算混合用途项目对应的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逐年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混合用途比例如何合理划分就是一个操作难点。对于企业来说,现阶段应抓紧盘点500万元以上资产,对超500万元混合用途长期资产实施进项税额转出动态管理,对于500万元以上资产建立“用途—抵扣”联动台账,以便准确计算转出金额。
——寻求解决方案。从实践看,企业面临的增值税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类,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难题,在增值税法发布之前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第二类,是在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形成的;第三类,是随着企业业务创新发展可能在未来形成的。对于第一类问题,企业应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借助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的契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避免此类问题久拖不决,进而形成重大税务风险。对于第二类问题,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在实践中形成获得税务部门认可的执行口径,必要时积极寻求税务部门确定性服务,获得税务处理的“安全保障”。对于第三类问题,应注意分析新业态的交易实质,在做好日常研究的同时及时留存好相关资料,为后续借相关规范性文件出台之机解决具体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调整管理系统。对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的一项重要调整,就是升级财税管理系统。2016年营改增时,一些企业因准备不充分,导致营改增后财税管理系统升级时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建议企业在全面评估增值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具体影响的基础上,与IT部门和外部供应商充分沟通后,形成财税管理系统调整预案。对于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应提前进行研究。同时,企业应结合未来政策调整方向、自身改革情况和财税管理数智化转型的需要,预留系统升级接口。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以此为契机,提高财务和税务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升财税管理系统安全性,在财税管理数智化管理方面“再上层楼”。
可以预见,增值税法明年实施后,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拓展过程中,都能够在更加确定的税收制度下参与竞争。这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机遇。毕马威专家建议大企业,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上,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优质企业合作,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