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926家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超10%

税收支持与企业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09月12日 版次:08        作者:本报记者 洪悦 郑昕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我国境内股票市场(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以下称全市场)共543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其研发数据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上半年,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加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2.33%,同比小幅提升。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发挥创新示范效应,研发强度分别高于整体3.29个、4.44个百分点。全市场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从总体上看,“政策引导—研发投入—税收减免—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特征十分明显。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消息,2025年上半年,沪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扣非净利润(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2.29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体企业研发投入合计4326亿元,同比增长1%;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841亿元,同比增长6%,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13%,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从沪市上市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信息看,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费用支出25.46亿元,同比增长9.41%。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07%,同比增加0.28个百分点。报告期内,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技术领先”战略,通过引入高端研发人才、加大核心研发投入等方式,布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04件,授权软件著作权143件。报告期内,新增获得授权专利26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分析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背景下,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研发强度超6%,营收、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国家重大能源工程推进建设,清洁能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水电、核电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4%。以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智慧植保、低空文旅等新业态活力迸发,城市空域交通试点有序推进,政企业务合作不断深化,行业营收保持正增长。“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的引导下,催生众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转化到‘货架’。”吉林财经大学中国大企业税收研究所副所长吴东明说。

近年来,证监会围绕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目标,接连出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向新求变”,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精准赋能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税务部门主动作为,帮助企业合规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积极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涉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闵行区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科科长罗佳介绍,今年8月,上海市闵行区税务局在上海金领谷科技产业园区开展科创企业专场政策宣讲会,为区内科创企业提供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辅导。区内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参与宣讲会。宣讲会上,税务干部逐一讲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等表单的填报要点,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科创企业常见税务风险点,并就如何防范税务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不同类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涉税处理上有一定差异,上市公司对此应高度重视。”上海佳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主任会计师李建琴认为,对于传统制造业公司而言,竞价、招投标工程及融资授权等场景都对企业的资质、综合实力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部分传统制造业公司为主动应对市场竞争、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更加看重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招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一重要指标,在研发管理上要更加细致。与传统制造业企业不同,新兴业态上市公司的研发涉税处理更强调“精准适配”。这类企业业务模式新颖、发展路径多元,不能简单照搬传统企业的做法,需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合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