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越南设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议正式生效。今年6月底,越南国会通过《关于设立越南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议》,该决议规定了越南国际金融中心的设立、运营、管理、监督以及适用的具体机制和政策,并提出将向符合国际金融中心成员资格的企业提供税收激励措施。
胡志明市与岘港市的“双城布局”
根据决议内容,越南将打造“双金融中心”,把胡志明市与岘港市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城市,树立区域金融发展标杆。为推进这一部署,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于8月1日签发决定,成立越南国际金融中心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次日上午即在胡志明市举行了揭牌仪式。
在双城分工布局上,两地各有侧重。胡志明市将重点发展传统银行服务、资本市场、金融科技沙盒领域,以此积极吸引跨国金融机构总部入驻,进一步打造综合性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岘港市作为越南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将聚焦绿色金融、区块链与数字服务,同时将开展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的受控试点,通过培育创新金融业态吸引各类投资基金。
为保障国际金融中心运营,两地正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多项重点项目。胡志明市将重点完善电信和能源基础设施,满足数字交易、金融科技、数字银行等活动的技术需求,同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心等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岘港市布局了计算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及智能监控管理基础设施,以支撑数字资产产品试点。
推出“4免9减半”税惠政策
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金融产业集聚,越南推出以“4免9减半+10%封顶”为核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入驻企业提供支持。
该政策主要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先发展行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经济与可再生能源业等。“4免”是指相关企业入驻国际金融中心后,自盈利年度起4年内可全额免征企业所得税,有助于减轻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压力,帮助其快速拓展业务。“4免”到期后,企业还可享受“9减半”优惠待遇,此后9年都可以按照越南常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基准减半缴纳,从而为企业中长期发展提供持续支持,增强企业扎根意愿。以上税收优惠期结束后,企业所得税税率还将按最高10%(越南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0%)执行,期限为30年。
针对创投类企业,越南政府在“4免9减半+10%封顶”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支持,重点扶持为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以此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国际金融中心,完善区域金融生态链。
同时,针对入驻国际金融中心的非优先发展行业,越南政府同样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这些企业可以适用15%的优惠税率,期限15年,并享受自企业取得盈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期满后4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
用个税减免政策招揽人才
为破解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降低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门槛,越南政府还专门推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希望招揽更多专业人才。
据了解,个税优惠不仅适用于在越南国际金融中心内担任管理人员、专家、科学家及高技能专业人员的外籍员工,符合上述任职条件的越南籍员工同样可凭收入享受个税优惠。此外,在越南国际金融中心成员机构和企业工作的个人,因转让股权或出资份额所取得的收入,也可享受个税免征优惠。优惠期限持续至2030年,几乎覆盖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个关键时期,为人才在当地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预期。
有评论认为,越南政府此举是为了弥补在生活配套、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金融中心的差距,通过实施外籍专业人士个税减免政策,增加外籍高端金融人才的实际收入,吸引他们长期在越南发展。
配套推出多领域支持政策
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越南政府并未孤立地施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同步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在国际贸易领域,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进出口商品及服务,越南政府明确依据所签国际条约及进出口税收法律,适用优惠税率并简化通关流程。这一举措与税收优惠相呼应,可以有效降低跨境贸易成本,提升商品流通与服务供给效率。
在法律适用层面,国际金融中心成员企业可自主选择在中心内适用外国投资与商业交易相关的法律。同时,在争议解决机制上,越南政府允许投资者自由选择国际仲裁机构解决商业纠纷,规避本地司法可能带来的额外成本,减少入驻企业在法律风险方面的顾虑。
在土地政策方面,越南政府突破了外资企业50年土地租赁期的上限,允许其在国际金融中心最长租赁土地70年。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与税收优惠形成叠加优势,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投资风险,吸引相关企业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部大楼、数据中心等设施,推动金融产业的总部集聚优势。
机遇与风险或难平衡
去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7.09%,在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占GDP比重达18.3%。此外,零售电子商务总收入同比增长约45%,达到近300亿美元,在东南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从积极影响来看,配套政策与税收优惠结合起来,通过“软硬结合”的举措,可形成“政策洼地”效应。短期内能快速吸引外资金融企业、创投机构及外籍人才入驻,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的产业与人才集聚。
然而,这些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与挑战。首先,可能加剧区域竞争。越南政府推出远超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税收优惠力度,可能引发东南亚区域内的“税收优惠竞赛”,导致其他国家跟风推出更为激进的政策,分流原本流向越南的国际资本与金融资源。
其次,越南政府财政压力凸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据估算,仅胡志明市从目前到2030年就需40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长期大规模的税收减免将直接减少越南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争夺资源、国家级项目从地方抽调资金,也可能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
最后,政策落实可能出现偏差。胡志明市与岘港市的“双金融中心”定位存在差异,如果税收优惠及配套政策未能依据两地产业特色而区别设计,极易造成资源错配,两地相互竞争,削弱政策对特定领域的支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