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建联治,破解“候鸟型”企业税收管理难题

2025年09月16日 版次:03        作者:冯妍 陈雅莉 秦瑞宣

目前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康高铁、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G345国道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正在推进,越来越多外来施工企业进驻镇安。因为这些企业具有施工地点分散、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等特点,它们被形象地称为“候鸟型”企业。

为加强对“候鸟型”企业的税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镇安县税务局推出“三建三联”工作机制,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管理台账、建立规范流程,强化部门联动信息共享、镇办联治网格服务、风险联控协同推进,破解对这些企业的税收管理难题。

“三建”筑基,“管得住”也“管得清”

为了加强对跨区域经营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今年3月,镇安县税务局建立专业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台账和管理工作流程,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专业管理团队由该局业务骨干组成,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辅导外来跨区域经营企业完成在当地的报验登记,并核验企业提交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承建的项目工程体量大、工期长,涉税事项复杂,分包、报验、成本归集都是难点。”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陈城城说。据了解,该公司在镇安县主要承建西安至安康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工程XKSDJC-1标段项目。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镇安县税务局组织专业管理团队上门帮助企业财务人员梳理政策要点,并安排专人对接辅导,帮企业降低涉税风险。

翻开镇安县税务局的跨区域经营企业税收管理台账,这些企业的名称、项目进展情况、投资金额、税款缴纳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这个税收管理台账就是我们的‘任务图’,通过了解企业各项信息和施工进展等,我们对跨区域经营企业做到了底数实、情况明,这样管理才有准头。”镇安县税务局永乐税务分局干部刘斌说。

该局的跨区域经营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程,则明确了针对这些企业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操作规范与时间节点,做到环节清、责任明、效率高,以标准化流程推进规范化管理。

“三联”破壁,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共治”

跨区域经营企业涉及立项、招标、施工等多个环节,镇安县税务局实施“部门联动、镇办联治、风险联控”三联举措,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协同共治局面。

部门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今年初镇安县税务局与县财政、住建、交通等部门构建协同共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源头控管。

“以前我们对外来报验跨区域经营企业基础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现在这些外来项目从立项、招标、施工许可到款项支付,关键信息我们都能实时掌握,管理更主动、更靠前。”镇安县税务局永乐税务分局局长姚鉴说。通过关键数据信息共享、比对分析,税务部门可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级管理,精准排查风险点,及时提醒企业规避涉税风险。

镇办联治,发挥属地优势。镇安县税务局加强与各镇、街道办的协调联系,发挥其属地优势,将外来施工项目全部纳入当地的网格管理。在税务部门辅导下,各镇、街道办在工程款支付环节,通过核验外来施工企业预缴税款凭证实施监管,实现跨区域经营项目管理的有效协同。

风险联控,快速响应。镇安县税务局还在全县各税务分局之间推行“属地+全程”联动风险防控举措,构建起快速响应、协同联动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发现—推送—应对”管理闭环,从源头防范税收风险。此前,该局云盖寺税务分局税收管理员刘妞在巡查某高速公路配套工程时,发现有外来企业承建线索。她第一时间了解该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主管的永乐税务分局,后续该分局全程进行跟踪管理。

“三建三联”工作机制推行后,镇安县税务局的跨区域经营企业报验登记率、预缴税款申报率等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镇安县税务局累计追缴跨区域经营企业税款244.78万元,该局辖区内施工类外来企业税收贡献率同比提升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