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搭建数字稽查平台

优化人力资源 提升办案质效

2025年09月17日 版次:03        作者:李舒菡 毕赣斌 本报记者 吴冬亮

每天一到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常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干部赵岭峰就习惯性打开数字稽查平台(以下简称“数稽平台”),页面上临期案件和已结案件一目了然。“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录数稽平台,看看新任务,跟进旧案件,这样一天的工作心里也有个底。”赵岭峰说。

自去年8月起,常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以“数据+责任+规则”为底层逻辑,在税务内网搭建数字稽查平台,构建起“案源分配—过程监控—风险提示—督办落实—绩效展晒”的税务稽查闭环管理体系。今年前8个月,该局依托“数稽平台”办结2024年立案案件149户次,立案案件90天与180天内结案案件数量同比分别提升55%、51.4%,案件平均办理时长逐月缩短,稽查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案源分配从“经验判断”到“科学测算”

过去,案源分配一直是稽查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分配案件要综合考虑案件难度、人员专长和工作量,以前经常需要开会讨论半天。”赵岭峰坦言,这种依赖经验的分配方式常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办案进度的延误。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局在充分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和数据论证的基础上,依托“数稽平台”开发任务饱和度分析模块,将案件划分为立案前检查、立案检查、调查核实、自查辅导等多种类型,分别设定基础分值,并引入检查所属期跨度系数、工作量时间权重系数等多维参数,实现对工作量的精准量化。

比如,自查辅导案件工作量计8分,调查核实案件工作量计6分;股长可负荷工作量系数1.1,病事假干部系数核准为0。通过精准赋分,各检查股室的工作量数值达到了相对平衡。“该谁办、能办多少,数据说了算。”赵岭峰说。

“数稽平台”还综合稽查人员的年龄、工龄、职务等因素,构建人力资源评估模型,并对承担专项工作或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干部进行分数修正,从而实现任务分配精准化、人力配置科学化和工作调度智能化。平台运行以来,第一稽查局人力资源得到优化,内部争议大幅减少,办案效率也显著提高。数据显示,该局案源分配时间缩短约20%。

办案进度从“人工催办”到“系统追踪”

“叮咚!您负责的案件即将逾期,请及时处理。”第一稽查局案件检查人员王珂通过内网即时通讯工具“有度即时通”收到“数稽平台”自动发来的提醒。她及时确认完检查流程后,上传相关附件并点击“办结”,任务随即推送至审理环节并通知相关人员,有效避免了逾期风险。

据该局案件执行股股长梅军介绍,就在不久前,要想全面掌握案件进度,还得靠人工统计、手工填表,再定期催办,整个过程费时费力。

而今得益于“数稽平台”设置的案件全过程管控模块,可24小时持续监控每起案件在检查、审理、执行等环节的办理时长,并以红、黄、蓝三色和星标分别标识正常、临期、逾期和长期未结案件,通过直观的条形堆叠图实时展示。

“红牌”案件按紧急程度分季度、月度或周强制提醒,要求检查人员填报进度,大幅提升汇报效率与质量;“黄牌”案件由平台自动向检查人员推送提醒和《案件事项联系单》,督促股室负责人落实责任;“星标”案件可通过《案件督办单》跟踪督办,明确清理时限与要求,实行“一案一策”管理。“线上流转省去了各部门协调的时间。重要的案件,分管领导可亲自督办,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踪处理,加上部门间协作,基本都能很快解决。”梅军说。

“数稽平台”自运行以来,已累计推送案件时效提醒371条,下发《案件事项联系单》423户次、《案件督办单》35户次,收集重点案件汇报145件。

推进方向从滞后通报到正向激励

“之前绩效考核按月通报,数据滞后、对比性不强,大家有时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常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副局长王昕表示,“现在打开‘数稽平台’,每个股室、每名干部的工作进度和成效通过实时数字一目了然。”这种透明化的绩效管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了解,“数稽平台”中设有绩效可视化模块,股室绩效由案件完成分、成效分和时长分构成,个人绩效则包含有效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分,每一项均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与权重。为发挥绩效“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平台还对提前结案的股室与个人给予加分,全局办案质效明显提升。

“通过一股一表、一员一档,实时展示、动态排名的方式,绩效评价从滞后通报的‘静态评价’变为透明公开的‘动态争先’,全局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王昕说。

常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局长周旭宏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拓展“数稽平台”功能,优化预警规则与分值设置,引入税收征管质量5C监控评价与内控风险指标,提升风险捕捉精准度,实现实时预警与高效阻断,并且依托平台对稽查案例库进行改造,形成标准化、标签化、可检索的结构型数据库,为一线稽查工作打造实用型“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