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商品”与贸易打造的世界

2025年09月17日 版次:08        作者:姜赫

古柯这种植物为何由仪式性物品转化为商品?曾经价格昂贵的蔗糖何以成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产品?贸易,这条连接文明的纽带,悄然重塑了世界的面貌。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慕兰、美国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的形成、致瘾性商品的流通、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贸易体系分析与地方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展现了1400年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案例多角度展示了全球贸易发展的曲折进程。

致瘾性商品与利益驱动的全球市场

书中提到,致瘾性商品在全球市场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致瘾性食品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国家大受欢迎的产品,也是世界贸易领域最“昂贵”的农产品。它是全球贸易的关键组成部分,甚至在特定时期和特定贸易路线上扮演了绝对主导的角色,其价值和影响力远超过其物理体积的占比。作者列举了几种影响世界贸易的致瘾性商品。

前哥伦布时代,古柯原本是一种原属于印加人的宗教仪式用品。嚼食过程中,古柯可以释放出类似咖啡因的生物碱,能够减轻人们的饥、寒、疲劳感。随着西班牙殖民者踏入印加帝国,古柯变成矿场工人最佳良伴,也从一种神圣属性的仪式物品转化为商品。

17世纪,烟草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其出口价值一度占殖民地总出口的80%以上。到18世纪,蔗糖成为大西洋贸易体系中单一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商品。它不仅是暴利的来源,更直接催生了种植园经济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与烟草、棉花一起,构成了“三角贸易”的核心。蔗糖占欧洲从美洲殖民地进口总额的近1/4,其价值超过了所有其他商品的总和。

18世纪后期,咖啡、茶叶与可可迅速成为欧洲的大宗进口商品。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以及从中东、非洲运出的咖啡,其贸易额巨大且增长迅猛。在19世纪,鸦片将中国、印度、英格兰、美国巩固在四边的贸易关系里,这项“罪恶的商品”维持了英国工业化的持续向前和19世纪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扩张。

当代国际贸易中,在种类繁多的全球贸易总值中,致瘾性商品占比已显著下降,但其文化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依然巨大。书中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致瘾性商品,就难以形成早期全球化的贸易网络。它们是驱动资本积累、舰队扩张和殖民地争夺的核心经济动力,关乎权力、文化、致瘾性需求以及如何将欲望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性商品”中的文化互通

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综合视角来看,经济活动深刻嵌入并构筑于社会关系与文化结构之中。这解释了为何所有文明社会都存在内外部贸易,但许多特定商品如蔗糖、烟草或古柯——直至被卷入由西方航海活动所驱动的全球资本网络后,才真正转变为“全球性商品”。

作者将文化因素纳入经济贸易史的分析框架。正如书中所写,市场的出现依赖于社会习俗的形成,不同的文化使得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价值千差万别,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而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类商品,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各自的习俗、信念、道德、艺术等。例如阿拉伯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非洲和东南亚;中国茶叶通过海上贸易到达欧洲,推动饮茶之风盛行并形成了独特的礼仪规范,甚至对当地饮食结构、社会交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咖啡从发源地埃塞俄比亚被贸易带入欧洲和拉丁美洲,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

经济贸易不仅关乎理性计算和资本积累,更深受文化观念、象征体系和社会规范的塑造。书中提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它并非建立在纯粹的经济逻辑之上,而是建立了一套影响东亚的贸易文化。在这一体系中,道德秩序、政治认同与身份等级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经济利润,朝贡贸易强调的是对文化、政治、身份地位的关注,而非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因此,国际贸易的有效进行不仅依赖于价格机制与市场规则,更依赖于跨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共识。市场可以配置资源,但却很难自发地生成共享意义与文化信任——而这正是贸易能持久、稳定且被各国社会所接纳的深层基础。全球贸易市场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文化相遇、协商与冲突的历史。它提醒我们,无论是理解历史上的白银之路还是今天的供应链体系,都不能忽视隐藏于交易行为背后的文化结构与社会逻辑。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