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江西锚定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工业经济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最大亮点。
今年1月—7月,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制造等新动能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化程度持续深化的特点明显,但在创新能力、产品高端化水平、要素保障能力上仍存在不足,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据统计,1月—7月,全省工业经营主体税务登记总量突破18万户,其中税务活跃主体达16.3万户,同比增长7.2%,增速较去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同期,全省工业销售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43.3%。
重点行业支柱作用显著。1月—7月,全省38个规模以上工业大类中,汽车制造业等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两个行业2024年销售收入规模分别占全国12.5%、16.9%,均位列第一。细分领域亮点突出,铜基新材料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电机无氧导条、热管用无氧铜无缝管、高纯无氧铜丝等16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比10%以上,高精高效微晶磷铜球等一批新材料实现进口替代。
新兴产业后发动能强劲。1月—7月,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1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锂电光伏所属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024年销售收入规模均列国内前十。新能源车整车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风力发电等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7.9%、80.4%、21.2%,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凸显。
民营企业经济贡献突出。1月—7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民营高技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4%、16.6%,占两大新兴行业的89.3%。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品的爆火直接带动民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4%。
数字化程度持续深化
近年来,江西工业企业转型加速,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相关设备、物料、服务的购进金额快速增长,1月—7月,机械设备类购进金额同比增长13.2%。
从行业细分看,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备采购规模最大。1月—7月,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机械设备类采购过1亿元,18个行业超10亿元。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最大,占工业数字化采购总规模的64.8%。近3年,江西首批“数智工厂”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9.3%,高出全省制造业增速13.9个百分点。1月—7月,全省“数智工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5%,高出规上企业营收增速20个百分点。“数智工厂”企业凭借优秀的营收表现吸引了更多的创新主体,至2024年底,全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5501户,占全省高企的77.5%;同时构建起完整的专精特新培育梯队,包括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62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98家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要素仍需配强
江西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研发“偏科”现象,“重生产、轻研发”“产业同质化”“高端技术难突破”等问题有待解决。
在江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为1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型微型企业研发强度较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板”。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在研发方面出现“高投入、低效能”现象。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营收涨势向好,研发投入却增速滞后,企业技术迭代风险加剧。
2025年,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联合工信厅、发改委等部门,精选了100户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2.4%的企业反映人才招聘难度大,尤其缺乏关键岗位人才。如某集团反映电磁线行业高端研发人才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稀缺,本地人才储备不足,外地人才引进成本高,制约技术创新速度。35.7%的企业反映员工流失率较高,影响企业稳定性;26.5%的企业反映薪酬福利竞争力不足,难以吸引和激励人才。
创新型人才缺失成为江西制造业转型的制约因素,供需平台对接不畅同样掣肘新型工业化建设。调研中,超七成企业希望获得支持转型的个性化惠企政策;超六成的企业建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交易需求与服务需求的对接。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从实体产业入手,稳固拓展产业链。对于企业研发“偏科”问题,建议从实体产业着手,稳固拓展全省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围绕链主企业集群效应,提高制造业整体规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赣州市推动稀土材料集群发展,建立“链主企业+特色园区”模式,通过链主企业搭建全产业链云平台,开放订单和数据,连通上下游企业需求与生产,带动园区中小企业无痛“上云”、轻松“用数”。同时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推动各地聚焦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精准发力。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或潜力产业,优先筛选有技术、有市场、有需求的企业,以惠企政策激励、链主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共享的方式,定制企业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从“卡脖子”问题寻求突破,构建协同服务平台。在创新要素配置不强、转型条件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抓住主要矛盾,从“卡脖子”问题寻求突破。构建协同服务平台,加强制造业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优秀服务商等协同配合。鼓励综合型与行业型、区域型平台合作,由综合型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行业平台打造场景,解决行业共性痛点,区域型平台对接本地企业,引入最适合本地产业的优质服务,解决好行业共性痛点与企业个性需求。在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方面,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作用,打造线上线下服务交易市场,降低企业信息搜集、决策和试错成本。培育多元服务力量,一方面,强化本地高端服务供给能力,重点支持本地信息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系统集成商转型为专业化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构建服务商资源池,同时积极对接国内外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壮大本地供给,弥补高端服务短板;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好、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萍乡市湘东区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