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消费带动力、中心辐射力,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入境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离境退税商店已超过1万家,是2024年底的3倍。
一位外国游客站在北京王府井繁华的街头,手握购物清单,会面临两个选择:是走进眼前这家百货商场购物,还是寻找一家离境退税商店购物?近年来,随着离境退税商店的快速覆盖,外国游客的“中国购”,又新增了选项。
近年来,我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让“China Travel”“带着空箱子去中国”成为国际旅游热词,而一块醒目的“离境退税商店”标识牌,正逐渐成为连接全球消费者与中国市场的重要纽带。从丝绸、茶叶到国潮文创,从传统手作到智能科技,这些商品通过离境退税商店走向世界,“离境退税商店”不仅是境外旅客享受退税优惠的“通行证”,更是中国消费市场向全球开放的“邀请函”。
“中国购”持续火爆的背后,是一笔清晰明了的“经济账”。离境退税,退还的是境外旅客购物时缴纳的增值税,此举有助于降低其实际消费成本,将旅游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优化离境退税是国际通行做法。目前,全球已有欧盟成员国、日本、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施行了离境退税政策。
2025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明确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提高至2万元,并鼓励在大型商圈、景区、交通枢纽增设退税商店,引入国际名品、国货“潮品”、“老字号”及文创特产等多元业态。这一政策调整,不仅降低了境外游客的消费门槛,更覆盖了商务、探亲、旅游等多类客群的弹性消费需求。
数据显示,随着最新离境退税政策的实施,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离境退税商店已超过1万家,是2024年底的3倍。今年1月—8月,享受离境退税人数同比增长248%,退税销售额增长98%,政策杠杆效应显著。从沈阳市的情况看,自今年4月以来,离境退税商店数量从34家激增到170家,覆盖主要商圈、景区周边等热门区域,离境退税业务办理数量同比增长216%,销售额同比增长229%。离境退税政策正从单纯的税收工具,成为大力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举措、深度融入国际税收治理的重要途径。
“中国购”持续火爆的背后,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供选择。从供给侧看,退税商店的“生态化”发展,正在激活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例如,上海发布《上海市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离境退税特色区域载体,充分挖掘国货“潮品”、“老字号”消费潜能;沈阳市依托中街商圈商业资源富集、业态多元的突出优势,着力打造境外客群集聚、国际消费繁荣的离境退税特色商圈,推动沈阳方城“百年商脉”迈向“全球商潮”。
“值得买”的底层逻辑是“信任”。从退税资质的快速办理到支付服务的国际化,从多语言导购的普及到售后服务的透明化,中国正通过全链条服务优化,构建境外游客对“中国购”的信任体系。当“买得有特色、买得有品质、买得有意义”成为共识,离境退税商店的吸引力便从“价格驱动”转向了“价值驱动”。
“中国购”持续火爆的背后,还是中国消费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随着离境退税商店的发展,一些人担心,离境退税商店是否会对国内其他非退税商业实体形成“虹吸效应”?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离境退税商店的扩容与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大可能快速形成爆发式聚能效应。离境退税商店的兴起,将有力带动国内消费环境的整体优化。比如,为满足境外游客需求,商家不仅要提升商品品质,而且要优化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纳税信用等级,这种“鲶鱼效应”正激发非退税商店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申请成为退税商店。这种竞争与引导,势必推动整个零售生态向高质量、国际化进阶。同时,这些改变还会反哺国内消费者,形成“入境消费需求—商家服务升级—消费体验提升”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在新发展格局下,离境退税政策的意义早已超越“促消费”本身——它是扩大开放的窗口,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市场的活力;它是文化输出的载体,让“中国故事”通过商品传递到全球;它更是产业升级的推手,倒逼供给侧提升品质,完成契合境外消费需求的创新和“转身”。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沈阳市沈河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