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一个专门展厅内,该馆的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静静陈列。这件国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实证,被国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95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古墓中,此后,这件汉代文物一直备受海内外各界关注。
据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采用了体现国家意志的吉祥语文字,可知其是特殊礼品,由汉代中央政府封赏赐予尼雅遗址古墓的男性墓主人,这位墓主人据推测应为当时精绝古国的统治者。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央政府就将新疆边远地区纳入了管辖范围,并且重视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管理。从受赐的锦护臂被放在墓中也可看出,当时精绝古国对中央政府是高度认同的。
记者行走在新疆,无论所见文物还是历史遗址,都明确指向一个事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中央政府在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设北庭都护府。位于吉木萨尔县的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系统呈现了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历史。北庭都护府当时与安西都护府一道,成为唐代西域军政、交通事务的核心,也是丝绸之路上的经贸中心。1973年,北庭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枚唐代官印“蒲类州之印”,是唐代对西域稳固统治的实物见证。蒲类州是唐代建立的羁縻州,地理范围在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吉木萨尔县一带。
在天山以南,吐鲁番市的交河故城遗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这里保存下来的建筑大多是唐代鼎盛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建筑,包括50余处佛教寺院遗址和1000余间房屋。
走在交河故城遗址,像走在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群中。记者发现城中专门设有规模宏大的官署区,唐代中央政府在此设立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吐鲁番当地出土的晋至唐代的伏羲女娲画像,具有浓眉大眼、穿胡服的地域特色,是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的重要史证。
在交河故城中央大道尽头有一座大佛寺遗址,由寺门、钟楼、鼓楼、大殿、僧房、水井组成,面积达5192平方米,可想当年寺院的恢宏气势。当年的交河城,生活着车师、汉、回鹘等民族,流行祆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但信众最多的还是佛教,从故城佛寺遗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就可见一斑。
沿着天山山脉向西,来到伊犁霍城县的伊犁将军府旧址,这里详细展示了清代统一及治理新疆的历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设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各地军政事务。伊犁将军兼具军事、政治、经济、财政等职能,在新疆实行垦荒屯田、轻徭薄赋、发展贸易等政策,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征收赋税也是反映政权稳固的一个标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规定伊犁每年所需兵饷,均由伊犁将军估计调取、奏销。伊犁的贡赋类别包括粮赋、租税和土贡等。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外来侵略者占领的新疆。在左宗棠等人的提议下,清政府于光绪十年(1884年)设立新疆省,取名“新疆”,为“故土新归”之意。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落地,自此掀开全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新疆屯垦传统古已有之。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在沙漠边缘、边境沿线白手起家,开辟良田,建设现代化工业企业和城市,推动了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