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非遗薪火传 税务拾柴添暖情

2025年09月29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罗涛

新疆有句谚语叫“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拥有2000多年历史,集中体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喀什民族非遗的传承中,也能看见税收政策和税务人的影子。

古城小院里的土陶工坊

喀什古城是维吾尔民俗文化的“活体博物馆”,古城中现在还生活着不少维吾尔族传统手艺人。

走进古城一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小院,73岁的吐尔逊·肉斯坦木正在用河泥捏塑土陶器。吐尔逊是国家级非遗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1963年,11岁的吐尔逊拜入当地制陶大师门下,从揉泥到开窑,他用60多年光阴将土陶技艺刻进血脉。

土陶器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器具,但随着时代变迁,当地人越来越少使用土陶器,其制作技艺也变成需要传承的非遗。

本世纪初,喀什古城曾有大片的危旧房屋,2010年起,古城开始改造,总投资额超过77亿元。2015年,古城改造完成,保留千年历史风貌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吐尔逊将自家院落改造成土陶文化体验工坊,游客不仅能在这里参观制陶全过程,并能亲手体验拉坯、上釉。吐尔逊还制作了冰箱贴、杯垫等纪念品,受到游客的热捧。如今,工坊年收入超50万元,带动8名当地村民就业。吐尔逊作为个体工商户,享受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以及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等政策。

如今,吐尔逊的子女也加入了传承队伍,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吐尔逊的制陶过程,吸引不少网友围观。他7岁的外孙女也学起做土陶,说将来也要成为传承人。

用非遗印花布表达“税与传承”

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有一种国家级非遗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也叫模戳印花布技艺。国家税务总局英吉沙县税务局干部阿依加玛丽·吾吉的父亲吾吉阿西木·吾舒尔,就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阿依加玛丽说:“记得童年时,那些刻满古老纹样的模戳在父亲的手中翻飞,在白布上拓印出绚烂的世界。”

20世纪末,这项技艺一度面临消亡。2000年,国家下发关于振兴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她的父亲得知消息后,辗转于和田、莎车等地搜集整合模戳印花布的手艺资料。2008年,该手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她的父亲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国家给英吉沙县拨付20万元作为扩大该项目的资金,并每年给予每名传承人2万元作为津贴。

制作模戳印花布,先要在木头上雕刻好花样,再用雕刻好的模戳蘸取油彩颜料,印在平整的白棉布上。在套色时,需要叠加印花,每一次按压模戳都要和前一次位置严丝合缝,容不得丝毫差错。

“今年,我与父亲共同完成了一幅名为《税与传承》的作品。作品中,‘税’字与模戳印花布的雕刻石榴花朵相互交织,寓意着税务与非遗的和谐共生,也象征着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阿依加玛丽说。

今年9月,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阿依加玛丽又和父亲共同创作了一幅彩色模戳印花布作品,上面印着8个大字——“我爱祖国,我爱新疆”。

制作民族非遗乐器开辟增收路

2014年起,新疆税务系统开始驻村工作,至今累计选派驻村干部约2.4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伽师县有自治区局、地区局、县局三级驻村工作队21支,共选派驻村干部103人。

驻村工作队在助力民族非遗传承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伽师县税务局驻克孜勒博依镇依提帕克村工作队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2020年以前,依提帕克村的青年艾力·艾买尔是一些村民眼中的“问题青年”。他整天拿着民族乐器都塔尔满村弹唱,不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税务驻村干部多次和他深入交流后,发现他不仅弹得一手好都塔尔,还精通民族乐器制作,在当地小有名气,只是没有合适的平台施展才能。为了帮助他利用好自己的乐器弹奏与制作技艺,同时也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工作队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工作队先联系有关部门,帮助他申请成为喀什地区非遗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又协助他申请了4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建设乐器专业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正式启动建设,工作队从选址、设备采购到工人培训提供全流程帮扶。2022年,合作社顺利竣工,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木工车间和喷漆房,还设立了展示区,陈列着艾力·艾买尔制作的都塔尔、热瓦普等民族乐器。

如今,艾力·艾买尔的合作社每月销售乐器收入达3万元—5万元,他还带动村里7名有手艺的人与他合作生产乐器,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