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琐碎的牵挂,连着村民的幸福

2025年09月29日 版次:06        作者:李红菊

晨光穿过村头白杨树的枝叶,在路面投下跳动的光斑。我开完早会,将笔记本放进公文包,又顺手装了常用药、馕饼和给孩子们的糖果。今天要先去看望独居的古耶汗大妈,再调解邻里矛盾,还要确认村民的农田浇水了没有……这些琐碎的牵挂,填满了我的驻村日常,连接着村民的幸福生活。

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税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也是驻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夏合亚迪村工作队副队长。

1987年,我怀揣军旅梦参军入伍,从山东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1992年初退役,抱着建设边疆的理想,我进入税务系统工作,我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记得在部队时,指导员常对我们说:“年轻人要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我主动申请到塔县拜什库尔干村参加驻村工作,站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2020年1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塔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也于当年2月结束了这段驻村工作。

今年3月,我经组织安排来到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夏合亚迪村驻村。刚到村里,村西头那条土路就让我很牵挂。每逢下雨,这条路就满是泥坑,摩托车陷进去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推出来。我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开会研究,反复琢磨,又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修路资金,准备给这条路“改头换面”。道路施工期间,我每天在工地上盯进度,施工队人手不足时,我和村民一起参加施工,运砂石、搅拌水泥,只为尽快完成工程。半个月后,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通车那天,正赶上镇里有大集,看着村民们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平整的路面上,听着车轮碾过路面轻快的声音,我心里特别高兴。

在村里,我每天想的、做的都是村民的事儿。邻里因为宅基地起争执,我带着村干部一起到实地丈量,摆事实、讲道理,努力让两家人握手言和。夏天麦收时,我帮缺劳力的村民收麦子,汗水湿透衣服,但一点儿都不觉得辛苦。我还组织人员,对村口的危桥进行修缮,方便村民出行。

现在的夏合亚迪村,柏油路修到了每家门口,村里还统一规划建起安居房,村民家里通了水、电、暖气。近几年,村小学盖起新教学楼,有电脑室、图书室,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操场上奔跑嬉戏。村里还办起帮扶车间,引进农产品加工、红灯笼制作等项目,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能挣4000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家里买了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有的还装了空调。每到傍晚,村里的文化广场十分热闹,大家跳舞唱歌,笑声传遍整个村子。

每周二、周四、周六晚上,我和工作队的同事都会向村民教授国家通用语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挤出时间备课,精心设计课件,反复推敲教学内容,常常伏案至深夜。

有一名“学生”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村民鲁克曼·亚森。刚参加夜校时,他连“你好”都说不流利,可是他特别认真,每天晚上都来学习,还把学到的词语写在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学习。有一天,他兴冲冲地找到我,用不太流利但清晰的普通话说:“李老师,我找到工作了!在县城的家具厂上班,面试时我用普通话回答了老板的问题,老板说我说得好,还每月多给我200元工资!”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我忍不住眼圈泛红,觉得自己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再去驻村?”我每次都笑笑说,当初参加驻村工作,是带着一份情感、一份责任,而现在,对我来说,驻村工作已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为村民再多做点事情。

每当我看到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听他们说“日子越过越好”时,就觉得留在村里,和大家一起奋斗是最正确的选择。未来,我还想继续守在这片土地上,以自己的努力,让夏合亚迪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