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的点点星光

2025年09月29日 版次:06        作者:韩婷婷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初秋天气渐凉,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六星街依然十分热闹,街道上响起《苹果香》的旋律,道路两旁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创店里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老街上那些老店铺、新打卡点,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与共、多民族相守相依的故事。

国家税务总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税务局退休干部刘晓勇就住在六星街,这条老街的发展变化、各民族和美共居的故事都装在他心里。秋日午后,我叩开刘晓勇老人家的院门。他正坐在葡萄架下翻阅相册,笑着招呼我:“小韩,快来看看六星街最初的模样。”

泛黄的照片上是六星街初建时的样子——六条主街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去,形成独特的布局。那时的街面是夯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回想起当年到六星街收税的情景,刘晓勇老人指着照片里低矮的土坯房笑着说:“那时我们遇到下雨天得踩着砖头走,维吾尔族老乡端出热茶,俄罗斯族大娘拿出列巴招待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接受,但那份情谊让人温暖,大家的心始终连在一起。”

交谈片刻,老人带我来到街上,现在的六星街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我们沿着主街黎光街漫步,老人的回忆如手风琴的琴声般流淌而出。六星街始建于1934年,是个多民族聚居街区,独特的布局蕴含着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智慧。

来到六星街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正巧碰到手风琴乐队在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扬的琴声缓缓流淌,让人心头泛起融融暖意。

住在六星街的亚历山大·扎祖林,是“俄罗斯族巴扬艺术”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7岁的他用近50年的时间,收藏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800多架手风琴。这个1200平方米的手风琴珍藏馆,也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这里每一部手风琴都有独特的背景和故事,它们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转过街角,六星街俄罗斯风情园传来一阵喝彩声。循声望去,俄罗斯族舞者正踏着民歌《卡林卡》的节奏飞旋起舞。民歌的余韵未消,柳芭面包坊里已飘出面包的焦香。老板娘莉莉娅端着刚出炉的面包说:“小时候的六星街是泥巴街,现在这里就像花园一样漂亮,游客络绎不绝。”

留住了很多老味道和老记忆的六星街,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创业街,特色民宿、文创店众多,伊宁市云沃旅游产品销售工作室正是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生动缩影。

工作室老板孙赫说,2022年他来到这里创业,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冰箱贴、帆布包等产品的设计中,打造出可以带走的“新疆记忆”。旅游旺季时,工作室日均接待游客200人,月销售额达10万元。

暮色渐染,我和刘晓勇老人坐在音乐广场的长椅上,游客和居民随着手风琴的旋律翩翩起舞。“我小时候,这里是邻居们傍晚聚会的地方,如今的街区依然这么热闹。”老人望着欢舞的人群忽然问我,“知道为什么六星街能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吗?”不等我回答,他便自顾自地揭开了谜底:“因为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哈萨克族的舞蹈、俄罗斯族的民歌、维吾尔族的手艺,都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华灯初上,老人指着璀璨的街景说:“这几十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减免的税款已化作街面的青砖、店铺的招牌、非遗馆的设备。”我望着老人说:“是啊,六星街的故事就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这里多民族群众鲜活的日常生活。”

回望六星街,星光与灯火交相辉映。我忽然明白,这条街区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奇特布局,更在于不同民族在这里像琴键般和谐共鸣。而税收助力,也成为众多支撑力量中坚实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