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普通话开起了直播

2025年09月29日 版次:06        作者:李俊

“李老师,我女儿考上内地的初中班了!”收到新疆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依希来木其村村民约日古丽·托合提发来的微信语音,我既为她的女儿高兴,又为她高兴。微信语音里,她的普通话说得那么清晰。

我叫李俊,是国家税务总局温宿县税务局干部。2023年3月,我受局里委派,到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依希来木其村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约日古丽用普通话发来的微信语音,让我想起村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磕磕绊绊地发音,到现在能流利表达,这背后是大家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努力。

带着村民学国通语

还记得刚到依希来木其村时,我发现这里很多村民都不会讲国通语,村委会开会时还需要请翻译。一次,我看到9岁的艾克拜尔·阿合尼亚孜与他妈妈在路边卖馕,他低着头,用生硬的国通语重复着:“馕,3元一个。”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个,他红着脸躲到了母亲身后。

这种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村民玉素普·麦麦提告诉我,2022年他差点儿就能到村子旁边的温宿国家农业科技园上班,但在面试时听不懂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这些词,最终与这份工作失之交臂。

看见这些,坚定了我在村里推广国通语的决心。我带领工作队走访全村314户农户,了解村民国通语水平和学习意愿。我发现,70%的村民几乎无法用国通语进行日常交流,但他们中许多人对学习国通语、获得更好的工作充满渴望。

推广国通语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改善民生的大事。在温宿县税务局支持下,我同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启动“学国语”培训计划。

我们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来村指导,首期就招收了47名学员。开班第一天,32岁的阿迪拉·艾尔肯抱着孩子来报名:“书记,我想学国通语,我想像电视里的妈妈一样,给孩子读故事书。”

教学并不容易,起初村民们连“你好”都不敢说,我们慢慢引导,一字一句带着大家练习发音。平日能歌善舞的吐荪古丽·达吾提怎么也学不会发音,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她是因为害怕说错不敢开口。于是,我每天带她练习3个词的发音,并逐渐用词语造句子,带着她一遍遍练习,鼓励她张嘴说、大声喊,不断重复。慢慢地她有了信心,进步很快,现在不仅能流利讲国通语,还学会了不少歌曲。

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

经过一年的强化学习,村民的国通语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现在一些村民已经能用普通话开直播了。

为了让大家既“富脑袋”又“富口袋”,2024年6月,我带着村干部打造4个农产品电商直播间,鼓励村民开网店,做直播,希望他们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

两个月后,村民艾山江·牙生第一次用国通语做了直播:“大家好,这是我家的红枣,特别甜……”令人惊喜的是,这场直播中,他卖出了200多公斤红枣,是平时一个月销量的3倍。

玉素普·麦麦提的变化更让人欣慰,学会看技术说明书后,他给自己家的小麦田引进了新的滴灌技术,去年他家的冬小麦亩产提高15%,多赚了8000多元。现在他能轻松读懂各类农技说明书,他自豪地说:“再也不用求人帮忙了,我自己就能搞明白。”

现在,走进依希来木其村,随处可以听到“你好”“常来做客”的问候声,村委会开会也不再需要翻译,村民们能直接看懂通知,听懂广播。“学国语”培训计划首期学员的就业率超过80%,形成了“学国语、长本领、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后来,这个培训计划在全乡推广。截至2024年底,全乡1214名学员中,728人结业并实现就业。他们之中有人进了工厂,有人开了网店,还有人当上了导游。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语言通了,心也更近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今年3月,我结束驻村工作,回到税务工作岗位,但依希来木其村的村民还经常用国通语给我发信息,聊家常。他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对我驻村工作最好的肯定。我相信,随着语言桥梁的架通,村民们一定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