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一首流淌在时光里的诗。当第一缕秋风掠过紫禁城的琉璃瓦,拂过小胡同里斑驳的灰墙,这座千年古都便悄然铺展出一幅绚丽的锦缎。
我曾多少次流连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描述的故都秋色,像一片落叶轻轻覆在我的心头,墨色氤氲处皆是清冷的意境。直到某个秋日的黄昏,看见夕阳透过金黄的银杏将什刹海的涟漪染成碎金,方惊觉这座城市的秋韵,原是大自然精心酿造的玉液琼浆,须得用多年的光阴来细细品酌。
我品的第一杯,便是京西香山的红叶,它犹如启封一坛窖藏百年的女儿红。当北风在长城外吹响第一支羌笛,香山的红枫便应声点燃了京城的天空。
渐渐地,这火焰自山脚绵延至香炉峰顶,深浅不一地在层峦叠嶂间流淌,宛如神仙打翻了调色板。清晨的薄雾里,登山的游客拄着油亮的竹杖,拾级而上,在蜿蜒山道中织就流动的风景线。孩童追逐着飘旋的枫叶,笑声惊起栖霞寺檐角的铜铃,叮当声里坠落的,是尘封多年的某个相似的秋晨。暮色四合时,夕阳将漫山红叶淬成透明的玛瑙。双清别墅的黛瓦白墙隐现彩林间,那些飘落在地的五彩斑斓,在历史的书卷里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立于观景台远眺,但见赤霞与晚照交融,已分不清是枫叶染红了天际,还是霞光浸透了山林。
未及解去枫红的醉意,三里河路的银杏已斟来满杯金波,恰似新启的香槟迸溅着盈盈日光。这些阅尽沧桑的老银杏树,把阳光酿成蜜色的琼浆,顺着叶脉倾泻而下。
晨光熹微时,环卫工人握着竹帚,在簌簌落叶间写就流动的草书。穿旗袍的姑娘举着伞走过,伞面上阳光闪烁,与空中翻飞的银杏叶构成优美的画境。正午时分,整个三里河路都化身为一条流淌的金河。外卖骑手的荧光制服,掠过树隙间的阳光,那是繁忙市井生活的缩影。快递车厢门开合的瞬间,几片金黄的银杏叶趁机潜入包裹,将京城的秋意寄往大江南北。最是那些银发老者,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捧着茶杯慢慢啜饮,任落叶缀满肩头,这是京城市民的生活气息,与这金色长廊共同幻化为永恒的风景。
走进京城的老胡同,更能细品犹如桂花米酒般甜蜜香醇的秋韵。杨梅竹斜街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在院墙里,不知是给哪个心爱的人儿寄去了相思。五道营胡同的院墙上,爬山虎褪去青衫,改披一袭金红大氅,与隔壁酒吧的霓虹灯玩着色彩游戏。最动人的当数那些四合院门楣下的日常——张家奶奶晾晒的自制蜜饯,在秋日的阳光里做着甜滋滋的梦;王家爷爷养的鹦鹉和八哥,在金丝笼中不停地说着“你好”“欢迎欢迎”;放学归来的孩童,拾起一片片精美的落叶,拼贴着秋天的童话。
相较北京的大街小巷,颐和园的秋天热烈得像一场皇家盛宴,阳光下的每一片叶子,都凝结着时光的暖意,让人陶醉。当十七孔桥透过第一缕阳光,公园里已是人声鼎沸,岸边细长的柳枝在秋风中轻舞,金黄的柳叶飘落,犹如一场黄金雨。万寿山上的枫叶似火,它们与常青的松柏相互映衬,红得热烈,绿得深沉。半山腰的亭台楼阁,在斑斓秋叶的环绕下,更显古朴庄重。昆明湖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色彩各异的树木,鱼儿在光影交错的水中穿梭,宛如在一幅流动的油画里嬉戏。夕阳西下,余晖为整个颐和园镀上一层金边,长廊上的彩绘与秋日的缤纷相得益彰,游客们穿梭其中,沉浸在秋日的盛宴里,如醉如痴。
与皇家园林不同,现代京城的秋色,更显流光溢彩。528米的中国尊高耸入云,此时秋高气爽,传统的中国礼器盛满了蓝天白云。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将秋阳折射成钻石雨,落在行人的背包上。金融街的银杏大道上,路人行至于此,也会为飘落肩头的黄金之叶露出会心的微笑。暮色中的奥林匹克塔,宛如一支直指苍穹的毛笔,以鸟巢为砚,以晚霞为墨,在云端书写“秋”的狂草。归巢的鸽群掠过央视大楼,融古典于现代设计之中。品味赞叹之间,顿觉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和谐——鼓楼飞檐下的哨声与金融街的车流相遇,在某个维度里形成了美妙的共振。
时光如驹,不经意间,秋意浸染长街,故宫角楼的摄影爱好者们已开始期待初雪染白朱红宫墙的那个清晨。但我深知,即便到那时,京城的秋意也不会散去。那些飘落在万寿山上的枫叶,那些钻进大街小巷砖缝里的银杏叶,那些融入昆明湖碧波中的霞光,都将化作绵长的记忆,在这座古都的时光里静静流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