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个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294.3亿元,同比增长13.8%,进出口总值分别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9位,增速居全国第6位,长三角第1位。
为支持安徽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安徽省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协定政策解读与适用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349户非居民纳税人办理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共减免税款4.04亿元;为“走出去”纳税人开具中国税收身份证明324份,预计减免国际重复征税12.25亿元。
“黄金护照”帮助企业畅享待遇
“有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我们在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项目就可以享受税收协定待遇,避免双重征税。”在马鞍山迈世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海外部祁经理看来,这份薄薄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是公司在境外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黄金护照”。“凭借税务部门开具的《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我们依法享受了1200多万元的税收减免。”祁经理说。
4月1日,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正式生效当天,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便从国家税务总局芜湖市税务局申领到安徽省首张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新版证明新增了‘非享受协定待遇的申请目的’,为企业跨境增值税核验、境外参展等业务增添‘筹码’,‘出海’步伐更加轻快。”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从安徽成长起来的跨国车企,奇瑞海外业务已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18年开展全球化业务以来,企业已累计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11份,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累计减免税款约5.33亿元,增强了企业跨境投资经营的税收确定性。
截至目前,中国签署的税收协定网络已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为皖企“出海”构建起坚实的税收保障。
“真金白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
税收协定不仅助力企业“走出去”,更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强磁场”。
不久前,合肥市税务局联合合肥经开区税务局走进合肥大学举办“高校税学行”暨涉外税收协定专场宣讲系列活动,税务干部围绕涉外税收协定内容,重点解读了税收协定中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优惠条款,现场解答外籍师生在华涉税难题。“没想到在华工作还能享受免税待遇。”一位来自德国的教授感慨地说。
作为安徽省首批国际合作示范基地、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合肥大学拥有40年国际交流合作历史。合肥大学财务处副处长唐艳表示,在税收协定政策的支持下,学校不断引进高端外籍专家和研究人员,目前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合肥市税务局国际税收管理科科长张莉介绍,税收协定中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是指符合条件的外籍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可以在中国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待遇。该条款用“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形成磁吸效应,为高校国际合作构建了稳定可预期的税收环境。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政策指引让企业“安心”出海
面对陌生的海外税收环境,刚“走出去”的企业往往面临合规挑战。对此,安徽省税务部门倾力打造“税路通·安企心”跨境税费服务品牌,将复杂的跨境税收规则转化为企业可感、可用的“行动指南”,为企业乘风破浪“出海”提供助力。
“在税务部门辅导下,我们向香港股东支付股息时适用5%的优惠税率,2023年以来已减免预提企业所得税1.59亿元。”安徽海创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施文娟说。
精准匹配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源于税收大数据的赋能。“我们分析企业数据时,发现企业符合内地和香港税收安排中的优惠条件,于是第一时间制定了辅导方案。”芜湖市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科副科长杨恺介绍,税务部门通过纳税申报、发票开具等数据,对企业业务模式、利润分配、跨境交易等情况进行深度分析,为“走出去”企业精准匹配税收政策,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机遇。
为让服务更具针对性,芜湖市税务部门还紧扣企业跨境发展需求,建立“走出去”企业清册,对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组建国际税收专家团队,为清册内企业量身定制《RCEP成员国关税优惠指南》《企业跨境交易税务合规指引》,帮助企业“一站式”了解海外税收环境。同时,芜湖市税务部门还创新推出综合保税区企业“三通联动”一体化服务,实现税务、海关、芜湖自贸区的信息互通、监管共通、执法贯通,为企业“出海”抢出效率、赢取时间。
如今,皖企出海队伍已聚势成阵。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税收协定网络,正积极助力皖企抢占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