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

商业航天,充满想象空间

2025年10月1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刘碧波

【新闻回放】前不久,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该发射场继2024年11月、2025年3月后第三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已入驻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和机构,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形成产业集群,并带动气体供应、太空育种、航天旅游等多元业态发展。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在以“火箭速度”发展背后,商业航天是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和日益丰富的生态圈。海南商业航天的发展,已超越单一发射业务,形成“核心产业引领、关联业态协同”的格局。这场“向天图强”的实践,既展现了新兴产业的蓬勃活力,也对税收政策的精准支持与规范引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产业链上游,海南锋利气体有限公司为发射任务提供液氧、液氮等关键物资,其三期扩建项目投产后产能将翻番;在产业链中游,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推进火箭回收复用技术,计划年底实现“入轨+海上回收”首飞,将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的1/5;在产业链下游,目前已延伸至卫星数据应用、太空育种等领域——三亚南繁基地的水稻种子,经太空诱变后,在海南独特光热条件下加速选育,成为航天技术赋能农业的生动案例。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商业航天的“溢出效应”正在向消费端延伸。文昌市淇水湾的会展中心,将火箭观礼与航天讲座结合,龙楼镇民宿推出“屋顶观礼套餐”,极星陨石博物馆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今年2月11日,中国航天蛇年首发,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此次发射活动吸引游客4.5万人次。2024年5月3日,近10万名游客齐聚淇水湾沙滩观看火箭发射,当晚文昌接待过夜游客超3万人次,同比增长44%,经营性住宿单位入住率高达95.68%。这种“发射即流量、流量即消费”的模式,让商业航天从高技术产业变成连接“星辰大海”与“人间烟火”的纽带。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尽管势头迅猛,海南商业航天仍面临新兴产业共有的“成长烦恼”。从产业特性看,商业航天是典型的重资产、高风险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技术迭代快、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社会资本对这类高风险领域的参与仍显谨慎。卫星超级工厂单厂建设投资超10亿元,火箭回收技术研发需持续投入,而企业盈利往往依赖长期、稳定的发射订单,短期内面临现金流压力。

从产业链协同看,文昌国际航天城目前700余家入驻企业和机构中,核心配套企业占比不足20%,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外部供应。海南锋利气体总经理黄仕锋表示:“虽然本地企业能满足基础需求,但高端航天气体的提纯技术仍需与外地科研机构合作,产业链‘本地化’深度有待提升。”

从业态规范看,航天旅游、太空育种等新业态带来了监管新课题。比如,部分民宿未经备案擅自开展观礼业务,个别企业借“太空产品”概念虚假宣传,这些行为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还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对税收征管的精准性提出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周文说,从海南商业航天的实践来看,新兴产业的壮大,既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也需要政策保障的“软环境”。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应发挥“双向调节”作用,既要为产业“加油”,也要为市场“护航”。具体来说,在落实落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商业航天产业的特性,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和服务,特别是对跨区域提供的发射服务、数据服务等新业态,进一步简化相关税收征管流程,提升相关企业办税缴费的便利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支持政策细节,支持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向天图强”。

在协同监管方面,税务部门可进一步强化与科技、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探索建立“发射任务—企业名录—经营数据”联动机制。如通过共享发射计划、企业备案信息,精准识别航天旅游经营主体,防范其隐瞒收入、虚开发票。对太空育种、航天文创等产品,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核查宣传真实性,防止企业借“航天概念”滥用税收优惠。同时,搭建商业航天税务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