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深入敌后,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徽省无为市,曾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新四军七师的诞生地和师部所在地。新四军第七师在这里创造了财税奇迹,这支部队在“日伪顽”的夹缝中,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获得“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而且大力支持了全局抗战。
在封锁中建设财税体系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断绝了对新四军的军饷供应,皖江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打压。新四军第七师初建时,根据地建设尚未稳固,军需供给来源不足。当时第七师的皖南部队靠募捐过日子,仅在游击区与敌占区的要道,能够设卡征收过境税,且税务人员需“便衣潜行、半公开屯集”,风险极大。
面对军需困境,第七师开启了财税体系建设。1941年5月,皖中财经委员会成立,由唐晓光、后奕斋分任正、副主任,统一领导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随后,皖中财经委员会逐步废除了国民政府的保甲经费、烟酒牌照税等苛捐杂税,在改造旧税制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制,征收进出口税、过境税、地方税等税种,建立“货检总处—分处—分所”三级征收体系,配备专职税务人员。货检部门征收进出口税,并承担查禁敌货、禁运资敌物品与管理土产内销等任务。到1942年,全根据地设货检总处5个、分处17个、分所48个,形成覆盖巢湖无为、和县含山、皖南、沿江四大区域的税收征收网络。同时,第七师设立税务总局和税务分局两级机构,专门征收地方税,1942年当年设立总局,并设分局5个。
在制度建设上,第七师改革了财政制度,财政经费由各支队自筹自用改为统收统支,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建立金库制度,实现了“收、支、存、查”4个环节的规范管理。
皖江抗日根据地“日伪顽”交错的复杂环境,决定了当地的税收工作始终与战斗相伴。第七师税务人员一手拿枪、一手收税,守护着根据地的财政生命线。征收到的税款,货检小组每三天上交一次,货检分所每五天上交一次,由武装人员护送至支队或金库,保障资金安全。
当时,税务人员常趁夜色潜入敌占区边缘设卡,拦截走私商船征收过境税;在敌伪军据点附近,通过策反伪军小头目,将收税点设在商会内,甚至深入敌伪军据点征税。1943年,汤家沟税务人员在敌占区商会设立秘密收税点,月均收税2万元法币。为保护商人安全,第七师还组建护商队,在巢湖、裕溪河等航道护航,商人按利润的一定比例缴税,实现“商利得保、税收增长”的双赢。
抗战时期,税收战线的危险无处不在,许多税务人员为守护税款献出了生命。1942年,海家渡货检分处主任李华章被化装成商人的敌人杀害,毛家桥货检分处有7名税务人员遭敌包围全部壮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1948年,皖南游击区因收税牺牲的战士达38人,仅繁昌县就有21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
皖江地区北临巢湖、南濒长江,既是鱼米之乡,又是南北贸易要道。第七师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利用“日伪顽”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封锁中打开缺口。
针对日伪军的经济封锁,第七师采取差别化的进出口政策:对根据地急需的布匹、药品等战略物资仅征5%的税或免税;对军民都需要的肥皂、煤油等商品征15%的税;对奢侈品及敌人需要的战略物资,则征30%—50%的重税或禁止进出口。这一税收政策既保障了民生与军需,又有效反制了敌人的资源掠夺。
第七师还创造性开展工作,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借势破局”,换回数百支枪械及大批军工器材,有效缓解了装备短缺的困境。
与此同时,第七师联合上海、芜湖等地爱国商人,秘密建立通汇公司、中华物资公司等贸易机构,构建起连接根据地与敌占区的秘密贸易网络。贸易公司将根据地的大米、茶叶、板鸭等土特产品运到敌占区销售,再换回布匹、食盐、西药等紧缺物资。据统计,仅1942年,第七师通过秘密贸易获得的利润就达60万元—100万元法币,补充了根据地财政收入。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第七师还推动根据地发展生产,形成“农业稳基、工业补需、副业增收”的财政收入格局。农业上,根据地推行减租政策,组织互助组,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仅1944年就垦荒10万余亩,粮食产量较1941年翻倍;工业上,根据地创办了兵工厂、纺织厂、香烟厂等小型企业,能生产手榴弹、毛巾、香烟等产品,不仅满足内部需求,还通过贸易创收;副业上,根据地组织农民养蚕、养鱼、采挖药材,仅无为一地1944年就采挖药材折价超百万元法币。
1942年,第七师的财经工作报告显示,该师当年财政收入为2480万元法币,其中贸易生产相关税收收入占比超60%。当年上交新四军军部750万元,给皖南、赣东北游击队补充了大量给养,还结余189万元,彻底扭转了缺衣少食的局面。
第七师在财税工作中取得成就,因此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与同期其他根据地相比,第七师不仅实现军需完全自给,更成为新四军的重要财源。1943年,仅支援军部的款项就达1000万元,占第七师年度支出的20%。
新四军第七师的财税斗争,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回望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红色税史,我们更能理解“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