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地上的红色税收印记

2025年10月13日 版次:06        作者:王姝

在江苏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许多边缘磨损的税票在展柜中静静陈列。

这些泛黄的票证上,“盐阜区行政公署”“盐阜区”等字样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8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军民用红色税收筑起的抗战长城。凝视这些带着烽火硝烟的税收文物,仿佛能听到新四军税收人员穿越芦苇荡的脚步声,看到根据地百姓用粮食、布匹缴纳抗日救国公粮的身影。

盐阜大地建起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与新四军在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会师,打通了华北至华中的战略通道,扭转了当地抗战形势。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等临危受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巩固并扩大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的重建,标志着新四军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盐城因而成为抵御日伪军“扫荡”的前沿阵地,以及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随着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物资需求也不断增加。当时,根据地面临着双重困境:日军的经济封锁让根据地极度缺乏军需物资,国民党顽固派停发军饷更使新四军陷入绝境。在这一情况下,新四军军部指示要加强生产、扩大税源,制定了《进出口货物征税暂行办法》,于交通要道口设置关卡,实施货物检查并征税;还制定了《盐阜区出口土特产管理办法》,实行以物易物,规定出口土特产时必须换回子弹、纱布、纸张等紧缺物资。

在党的领导下,盐城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新四军在当地登记田亩,征收公粮,实施累进税收制度;在部队、机关组织建立生产合作社,发展土纺土织,推行保护工商业政策;清剿匪患、救济贫民,开展反“扫荡”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减租减息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珍藏着一份《盐阜区行政公署关于一律改征出口税的通令》,透过它,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税收的“民生温度”。

盐阜区行政公署成立于1941年9月,这份通令反映了盐阜区行政公署为鼓励生产,决定废除苛捐杂税,摸清田亩数量,以田赋作为抗日民主政府的主要收入。

减租减息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土地税收政策,使当地佃户和雇工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由于实行了减租减息,佃户的收入增加,根据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根据地农民还购置土地等生产资料,饲养禽畜,精耕细作,促进了盐阜区农业的发展。

1941年以后,盐城地区大规模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农民看到抗日民主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参加农民救国会,进而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农民救国运动的各级领导机构。

1941年9月—1942年6月,盐阜区的农民救国运动已具相当规模,盐阜区各县均成立了县级农民救国会或农民抗敌协会。截至1942年7月底,全区各救国团体的会员数量已达50万人,其中农救会员达20多万名、工救会员2万名、妇救会员6万名、青救会员3万多名、儿童团员5万多名。

如今,当我们看着这些税收文物,泛黄的税票上还留着新四军战士的笔迹,斑驳的账册里记载的是军民一心齐抗日的赤诚。税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烽火岁月里军民共御外敌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