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翻阅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干部戴勇近期出版的散文集《梦如莲花落》,从中我读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和他那一颗通透明亮的心灵。书中那些短小而不失精致的篇章,在我看来,都是作者真诚心迹的呈现。
《梦如莲花落》分为“记忆乡愁”“浮生行旅”“尺素心声”三辑,共20余万字。
在第一辑“记忆乡愁”里,作者打捞消逝的乡土记忆。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的记忆总是最为亲切的、深刻的,特别是那些和自己人生成长相关的记忆最为长久。在《记忆乡愁》一文中,作者记录下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当列车驶过他的故乡捞刀河镇,车窗外一晃而过的村居、田野、溪流,是作者乡情记忆的重现,也勾起了他的乡愁。第一辑里更为打动我的是《老宅故事》系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一座老屋的兴衰——里面有一个乡村的前世今生,同时也是人生的映射。老宅系列读来厚重感十足,与老宅有关的人物好像鲜活地站立在读者面前,老宅里面的生活是人生的细节还原。失忆的父亲回到老家后居然恢复了记忆,这不能不说是神奇的原乡力量。从记忆碎片到情感寄托,由此不难看出,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书写故乡,书写老宅。
作者关于外婆的记忆也很有感染力。散文贵在以情动人,而具体的琐碎的细节描写最具感染力。捞刀河的春夏秋冬,每一个鸡零狗碎的日子,每一件也许正在消失的寻常风物,都能打捞出记忆的碎片,都充满了情趣,是作者抹不去的记忆,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图景,让我读了以后产生一种冲动,什么时候也去捞刀河的原野上走一走呢?所谓近乡情更怯,大概就是故乡的每一帧风景,都会引起游子的共鸣,这是深入骨子里的情感迸发。
第二辑“浮生行旅”是作者在行走中的思索。他的足迹遍布省内外,山水湖泊、人文胜迹,这些足迹让他留下了颇有感触的文字。如《春遇广安门》一文中写道:“爱终是义无反顾地双向奔赴,还得经受时间考验。北国的春自有她的美,但首先得好好适应她的脾性,才能安安稳稳地享受她的脉脉温情。”他写《大梦敦煌》,则说:在这个烟霞满天的秋日,又一次越过沙丘、遇见敦煌,遇见我们自己。在《秋遇湘江》里,他感慨:缘之所至,皆为美好;心之所向,正是归途。他在行走中,将目光触及身边的事物。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只是我们忽略了身边的风景,而作者恰恰捕捉到了那些一闪即逝的瞬间,一棵小草,一朵白云,一声蝉鸣,一片晨曦,一抹晚霞,都可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这一辑中《与蝉共鸣》一文,就有他独到的发现,夏蝉秋蝉,好比人生,引人沉思。
第三辑“尺素心声”,分明是日常深处的生活禅意。作家何立伟老师在本书序言中说,作者的内心是丰富的。在“尺素心声”里尤可见作者的细腻情感。这一辑里,概括而言,大都是借景、借物抒情,比如《时光谣》里的歌唱,《山水吟》里的感怀,《江湖引》里的万千风云。所谓文如其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沉静、善感、爱思辨的性格特征,所见所闻,所观所感,世间万物,入眼即入笔底,遇见皆是素材。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真诚,以及作者看问题和对待事物的视角。在作者笔下,我更多的是看到他向读者传递的美好,无论是写故乡记忆,还是写名山胜景,无论是写鸟鸣虫唧,还是写四时八节,哪怕是琐碎的感动、只言片语的心迹,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作者的审美情趣以及简洁而干净的语言表达。
作者在《追梦人》一文中写道:“生活的艰辛与苍白永远无可言传,命运不是辘轳,也不是沙漠。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梦可解,亦无须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心自有感应,解它作甚?”在我看来,这其中就道出了作者真实的心迹,有对生活艰难的理解,有对现实观照的顿悟,还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如作者所写:“无人的寂寞的夜里,也可以对自己大喊:风雨中这点痛其实不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所以说,作者的笔调是积极的,反思中带着昂扬的基调,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乐观与诚恳。
这之外,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他平实的文风。不坐以论道,不故作高深,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从小处着笔,书写的几乎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因而给人以亲切感,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为此,我对他多年来坚持耕耘深表敬意,对他的创作充满期待,相信他营构的精神家园必将繁花似锦,带给读者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愉悦和享受。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湘潭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