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70年前的完税证

2025年10月13日 版次:07        作者:任学明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要来家里给我送一件宝贝。我心想,能是什么东西呢?很快,朋友便笑呵呵地来了。不等落座,他就小心翼翼从包里取出一个透明塑料袋,双手捧着递给了我。“这是我从文物市场淘来的宝贝。”他说。

我接过塑料袋,看到里面是一张已有些发黄的纸,但上面的字清清楚楚——1955年,河北省税务局工商业税完税证,完税金额:壹拾陆元捌角玖分。征收机关是涉县税务局河南店税务所,在经手人的方格内,盖着一个红彤彤的方形手章,印已裂了缝,像干涸的河床。看着手章,我眼前突然一亮,心猛地一跳,这手章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但能清晰辨认出“李新华章”四个字,我惊讶地喊道,这是我岳父的名字呀。

坐在一旁的妻子腾地从沙发上站起,从我手里拿过塑料袋,看到完税证上父亲那苍劲有力的笔迹,眼眶里瞬间溢满了泪水。这时,我才明白朋友在电话里说的宝贝是什么。待我和妻子满怀感激地送走这位朋友后,我们急迫地戴上眼镜,抢着看这张完税证。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岳父那有力的大手在开税票,矫健的身影在乡间山路上奔走——

我岳父1934年出生,1952年参军,1954年复员就到涉县税务局河南店税务所当收税员,后来当过所长、驻厂员,一干就是40年。他一直在基层税收工作一线,用双脚丈量山水,一分一分为国收税,仔细填写每张完税凭证。

记得岳父曾跟我们说起过,那时的河南店税务所只有3个人,办公室就是一间土坯房,晚上借宿村里的民房,3个人睡在一个土炕上。工资一个月10余元,粮票29斤,全部是粗粮,吃饭自己做。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税务人,劲头足得很。那时岳父负责3个乡镇的收税任务,都在大山里。每月到征税期,他就背着一个帆布挎包,里面装着收税的宝贝——完税证、笔和算盘,还有一块窝窝头——中午没地儿吃饭,就蹲在供销社门口啃两口。

一年腊月的一天,雪下得齐膝深,岳父要去30里外的李家河村收屠宰税。他天不亮就出发,踩着积雪,不知摔了多少次。临近中午才赶到。他满头冒着热气,衣服上沾满积雪,鞋都湿透了,脚趾冻得发紫。

收到税款后,他熟练地开好完税证,已到中午饭点,村民做好了饭,还炖了肉,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吃。他婉言谢绝了,随手从挎包里拿出干粮,只是让乡亲帮忙热了一下,喝了一碗开水,这便是一顿午饭。那时候,税务干部便把廉洁从税刻在骨子里。

岳父那代税务人普遍文化水平不算高,可心里装的是工作,是国家,完税证要写得工整清楚,不能丢公家的脸面。字不能写错,数更不能算错。为了把税票写得工整,岳父认真练了2年字。

岳父离开我们多年了。他没给儿女留下什么财富,可一本泛黄的税工日志,我妻子一直保存着。首页上写着:“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收税人”,里面全是每天的工作记录、计划、总结、心得和感想,字迹写得很工整,像他一生走过的路。

现在纳税主要是网上办理,技术先进了,办税方便了,但有些东西不能丢,岳父那代税务人的勤奋、无私和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发扬下去。这张完税证像宝贝,我们会好好珍藏,它不是一张普通的完税证,它记录着那代人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