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陵县地处长江南岸,青弋江、漳河穿境而过,30余条河流、25个圩口、55座水库与1.1万口塘口共同编织成密集水网。丰富的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管理好水资源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针对一些混凝土企业利用水系发达的地理条件,擅自取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用于生产,导致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南陵县税务局依托“税即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图谱定位+参数测算+数据共享”征管方式,为混凝土行业水资源税征管装上智慧导航仪,有效遏制“隐形”取水行为。今年4月—9月,全县已精准识别违规取用水企业16户,责令企业采集税源补申报取用水量2.58万立方米。
税种联动“按图索骥”
南陵县水系发达,企业分布并无规律,要找出水源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精准定位违规取用水资源的疑点企业并非易事。南陵县税务局依托“税即视”系统,捕捉企业的“取水足迹”。
“税即视”系统全称为“税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于2023年底在全国推广上线。在这个智能化的“税务地图”上,企业周边的地理信息,尤其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信息清晰可见。“前期,我们在系统中采集了辖区内环境保护税纳税人地理信息。混凝土行业企业既是环保税重点监管对象,又是水资源消耗大户,我们通过环保税与水资源税的联动比对,利用环保税企业定位信息精准识别取用水异常情况、找准水资源税涉税风险点。”南陵县税务局税政二股负责人何宏伟说。
“违规取水的企业往往毗邻水源,具备取用条件。”何宏伟介绍道,“‘税即视’系统将企业坐标与全域水系图层叠加,精准‘扫描’出靠近河流、水库、池塘等水源地,以及存在违规取水风险的疑点企业。”
打开“税即视”系统,输入企业信息,地图上便会显示出前期采集的企业坐标信息,企业周边的地理信息也尽收眼底。“这就像给税源管理装上‘电子眼’。”何宏伟演示了通过“税务地图”定位疑点企业的过程,“地图上的每一处墨绿色区域都是监管的‘敏感点’。比如这家企业,我们在地图上可以直观看到企业厂房附近有一片墨绿色水源,这表明企业具备直接取用地表水水源的条件,可能存在风险点。”
依托这一系统,该局对全县混凝土企业开展“数字巡河”,迅速锁定2户临河临塘的高风险企业。其中一户企业厂房距河道不足20米,另一户紧邻10亩大塘。锁定疑点企业后,该局将这2户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开展进一步核查。
数据比对“量水计税”
确定疑点企业是否漏缴水资源税,还需通过数据来证实。为此,南陵县税务局运用“参数化+数据库”的数据对比方式,测算企业违规取用水量及漏缴税款。
“混凝土企业作为‘用水大户’,其高耗水特性是生产工艺造成的:水泥与水等材料需按固定比例混合。”南陵县税务局副局长陈燕然说,“倘若我们能够确定‘水灰比’参数,也就是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重量比值,就能依据增值税发票数据上显示的混凝土生产加工方量,倒推出企业每季度生产用水量。”
为确定“水灰比”参数,南陵县税务局联合住建部门深入调查,仔细查阅《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并对南陵县企业生产的混凝土型号进行全面摸排。
税务干部经过摸排发现,南陵混凝土企业主要生产C20、C30和C35等主流混凝土型号。根据这一情况,结合查阅到的资料以及专业部门的指导,南陵县税务局最终确定以0.4作为“水灰比”参数进行测算,即生产每立方米混凝土所需用水量为175千克。“后期与企业约谈时,企业认可我们采用的参数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陈燕然说。
协同共治“聚数赋能”
通过增值税发票数据计算混凝土产量,再代入“水灰比”参数,就能得出理论用水量。但是,如何判断企业的用水量是否来自违规取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呢?为此,南陵县税务局联合县水务局、自来水厂打造“用水数据库”,集成企业取水许可、公共供水等合规数据。
“理论用水量与‘数据库’中已登记(纳税)用水量的差额,即为潜在的水资源税流失缺口。”南陵县税务局籍山税务分局局长唐帧以辖区企业为例,介绍了测算过程,“根据第一季度增值税发票开具数量及‘水灰比’参数,我们测算出某混凝土公司理论生产用水量为0.59万立方米,该企业没有取水许可证,只能使用公共用水,而当地供水站第一季度供水量仅为0.28万立方米,这相差的0.31万立方米的缺口很可能是违规取水。”
针对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水量缺口疑点,南陵县税务局通过约谈询问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处理,该企业承认通过水塘抽水和自打井取用地下水的事实。“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我们已按规定补缴税款及滞纳金。这对我们是一次警醒,企业正在向水务局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该企业法定代表人说。
南陵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明表示,该局将进一步加强与水务部门协作,完善“数据交换、联动分析、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将“税即视”地图运用和用水量缺口数据分析经验拓展到更多领域,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