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务犯罪和其他金融犯罪特别工作组发布了由马尔代夫税务局牵头起草的《税务犯罪调查手册设计指南》,详细列明了各国在制定本国《税务犯罪调查手册》时应考虑的关键要素,为国际社会建立税务犯罪调查标准化框架提供了参考范本。
支持各国制定本国《税务犯罪调查手册》
近年来,税务犯罪日益复杂化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许多国家缺乏针对税务犯罪调查的综合实操指南,相关调查责任分散在税务部门与其他执法机构之间,导致技术知识与法律权限难以有效匹配。因此,国际社会亟须建立标准化应对框架。
2024年,作为经合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实施的“无国界税务稽查员”项目的一部分,马尔代夫税务局在澳大利亚税务局专家的支持下,制定了全球首份《税务犯罪调查手册》。此次《税务犯罪调查手册设计指南》的发布,表明经合组织税务犯罪和其他金融犯罪特别工作组支持各国制定本国的《税务犯罪调查手册》。
《指南》指出,各国在设计本国手册时,需重点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兼顾实用性与适应性,数字格式因便于关联内容、更新灵活等优势被优先推荐,同时可搭配实体版本以应对无网络等特殊场景;二是与本国打击税务犯罪战略紧密结合,遵循“制定包含税收风险识别与监测机制的战略”要求,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战略落地;三是建立定期审查更新机制,以保证时效性。
制定手册的体系基础与法律框架
税务犯罪调查的核心任务在于对涉嫌违反税收法律的行为开展侦查,通过规范的起诉程序与制裁措施,既让违法者承担后果,又对潜在违法者形成强大威慑。
各国制定本国《税务犯罪调查手册》应遵循的体系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引言部分需清晰地阐述税务犯罪调查机构的目标,明确手册在本国打击税务犯罪战略中的定位,确保使用者形成统一认知。其次,应建立打击税务犯罪和其他金融犯罪的组织结构,界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职责。再次,调查人员必须遵守最高标准的道德和诚信规范,任何不当行为都可能危及调查工作及其结果的合法性。
税务犯罪调查各环节均依赖坚实的法律框架,该框架不仅需明确税务犯罪构成要件,还需规定税务犯罪调查机构的权力责任。各国在手册中列举的每项法定权限、操作流程和执行规范都应明确引用相关立法条文,同时应尽可能附上法规的在线查询链接,并提供法律咨询的联系方式。至少应明确规范四个方面的法律框架:一是界定刑事税务犯罪,列明国内所有税务犯罪类型、适用主体、各罪名的诉讼时效和可用制裁措施;二是规范刑事程序,需引用本国刑事诉讼法以保障司法公正;三是收集与管理证据,需规定证据的合法获取方式、可采纳的证据类型,以及敏感信息和当事人权利保护条款;四是保护纳税人隐私,需明确纳税人保密的法规,以及信息对外披露或共享的条件与方式。
应把控税务犯罪调查前期关键环节
税务犯罪调查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离不开对案件前期关键环节的科学把控。
在案件移交环节,各国《税务犯罪调查手册》需详细列明多种移交方式,同时需与金融情报机构共享风险分析报告。案件审查应当透明化,明确审查主体、选择标准,并规定内部审批流程。案件分配则需考虑调查团队经验、案件复杂程度和当前工作量,选定最终负责人。
调查团队接收案件后需开展规划,提供案件计划模板并要求定期审查,明确调查对象、罪名、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及调查依据,并随证据积累优化工作方法,必要时咨询法律部门以确保符合司法标准。工作优先级排序需聚焦时间敏感事项,如及时获取银行记录等有保存期限的证据,为离岸账户调查预留国际合作时间,优先处理易被篡改或销毁的证据等。
不同国家对调查阶段通知嫌疑人的要求存在差异,需清晰规定通知的时间与方式,确保程序合规。同时,为防止嫌疑人转移资产,需强调早期识别、冻结和扣押犯罪所得资产的重要性,并阐明嫌疑人在调查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税务犯罪常伴随收入或资产隐瞒,这就要求调查机构具备全面的信息收集与资产追踪权力。需系统梳理这些权力的法律依据与适用场景,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证据失效。
从第三方获取证据支持是税务犯罪调查的基本步骤之一,各国需为调取此类证据制定标准化流程。
构建高效的税务犯罪调查体系
在税务犯罪调查中,合法的搜查扣押、规范的证据管理,辅以访谈、逮捕以及财务分析,共同构建起高效的调查体系。《税务犯罪调查手册》规定了这些环节的各项要点,为调查人员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法律审批是搜查合法性的前提,各国需明确上级授权、法院搜查令等审批许可。在搜查执行阶段,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证据处理需全程记录,制作扣押清单。指挥中心作为多地点同步搜查的沟通枢纽,需实时监控各现场进展,协调资源调配,保障问题及时解决。
访谈是获取关键信息、推进案件进展的重要手段。需明确有权开展访谈的机构及最终审批人。传唤令作为正式通知文件,需包含被传唤人基本信息、访谈目的、时间、地点以及无法出席的处理方式,应配套提供传唤模板、审批流程说明及送达方式指引。访谈后需逐字整理书面陈述,参与访谈的各方均需签名。
逮捕是限制嫌疑人自由的强制措施。需明确有权执行逮捕的机构、具体操作程序及相关保障措施,确保逮捕行为全程合法合规。
财务分析通过直接和间接证明方法重建纳税人财务状况,是认定税务犯罪的核心手段。各国需结合本国法律明确各类方法的适用场景、操作流程及专家支持渠道,并参考过往司法案例规避常见误区。
跨部门与跨境协作开展税务犯罪调查
税务犯罪复杂隐蔽,往往与洗钱、腐败等其他金融犯罪交织,税务部门还需与海关、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情报机构、反洗钱部门及警方建立合作机制。《税务犯罪调查手册》需明确不同机构间报告可疑犯罪的法律依据,以及信息共享的具体操作流程。
政府数据库与登记册是重要信息源,手册应指导调查人员规范访问,明确访问权限及检索方式。2023年,经合组织启动各国政府数据库与登记册维护情况的梳理工作,为跨机构及跨境信息获取提供支持,有效提升了调查效率。
各国需构建完善的内外部举报渠道,并提供身份保密、反报复保护、法律与财务支持等保障措施。一些国家还设有激励措施,在因举报成功追回税款时给予举报人奖励。
国际合作为各国税务犯罪调查负责人搭建交流平台,分享实操经验与典型案例。相较于传统的司法互助,税收信息交换机制更高效,更适用于实时追踪跨境资金流动。各国需明确适用场景,例如《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允许应请求、自发或自动交换税务犯罪相关数据。
最后,《税务犯罪调查手册》还对税务犯罪调查工作结束后的关键流程做出了系统性规范。所有程序构成了税务犯罪从调查到司法裁决的完整闭环,既确保了调查的专业性与效率,又维护了司法程序公正性与嫌疑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