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彝寨”的新出路

2025年10月17日 版次:03        作者:谢雨佳 本报记者 陈永康

金秋十月,站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的高处远眺,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树郁郁葱葱,平整的公路沿着山体盘旋而上,一栋栋彝家新居整齐排列。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彝寨,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如今,它已褪去破败与贫穷的旧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走进村委会办公室,一套厚重的《阿布洛哈村的驻村工作笔记》摆放在陈列柜中间,这是阿布洛哈村蜕变的重要见证。2022年,《阿布洛哈村驻村工作笔记》被编纂进国家文物局编辑出版的《见证新时代》一书。

拿起2015年的驻村工作笔记,本子已经泛黄,扉页上清晰写着:“国家税务总局布拖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日力色日、陈波、麻觉日鬼。”再翻一页,一行字迹格外醒目:“这里的群众太苦了!”

曾经的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进出村只有一条挂在悬崖上的羊肠小道。“第一天,光是爬山路进村就花了大半天。”回想起2015年刚来时的情景,队长日力色日仍记忆犹新。当时驻村工作队租住在村民家,村里没网络,办公靠手写,联络靠“爬山”——队员们常揣着资料爬到有信号的山头,蹲在石头上打电话汇报数据。

“阿布洛哈村的贫穷,根子在封闭。”日力色日说,“当时的村民大多是文盲,不会说汉语,出村赶场要爬3个小时的悬崖,种的青花椒、核桃,养的鸡和羊运不出去。要想真正改变,必须先打破这‘出不去、进不来’的死循环。”日力色日在笔记里郑重写下一句话:“条件再苦,政策必须送到每家每户!”

村小学老师阿布友拉回忆,工作队当时开办了农民夜校,教村民普通话和实用技术,现在村里有30余人外出务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在外务工回家探亲的乃保土呷感慨道:“如果没有在夜校学习普通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敢走出大山。”

在2018年的工作笔记里,多了两个新名字——罗俊、王小平。驻村队伍壮大到5人后,工作队的干劲更足了。

大家因地制宜,修蓄水池、种经济林、开展技能培训。2019年,村里种下120亩芒果、2.05万株青花椒、6000多株脐橙苗。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工作队联系农技专家定期指导,还为种植户购买保险。2020年,安全住房项目完工,家家户户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在脐橙种植基地,正在劳作的村民介绍,脐橙种植规模已从2020年的4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350亩,产量预计超10万斤。

更让人激动的是乡村通了路。2019年6月25日,通村公路正式开工,直升机将挖掘机空运进村;2020年5月,这条仅3.8公里的通村路全线通车。村民围在路边又唱又跳:“祖祖辈辈爬悬崖,如今汽车开到家!”同年,凉山州税务局赞助的皮卡车开进了村,既方便了工作队下乡,更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