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税务、高校、律所共建“人才实践营地”

2025年10月21日 版次:04        作者:永轩 高俊 徐毅

近日,在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江北区税务局的“税法学理研习室”里,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宁波市江北区税务局干部围坐一圈,就税收案例中涉及的法理要点和实务问题开展研讨。

今年7月,江北区税务局和宁波大学法学院、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正式签订“人才实践营地”共建协议,以案例研讨、实地调研、实战训练等形式,共同培养懂理论、能实操的法治专业人才。

搭平台:三方资源拧成“一股绳”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既要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又要守住法律底线,需要税务干部不断提升法治思维与法治素养。”江北区税务局法制科科长沈洪说,宁波大学法学院拥有多项行政法和税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义观达律所积累了许多税务行政诉讼的实战经验,三方合作将为税务干部培养法治思维、解决复杂税收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引。

合作模式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被高校和律所认同。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靖祎说,以往向学生们讲解法律知识时,他们因为没有接触过实务,总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加入了税务干部和律师的实务视角解读,学生们面对法律问题时,思考得会更加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帮助。

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黎明表示:“通过三方协作,开展系统化、场景化的训练,推动法学理论与税收执法、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可以显著增强律师在税法适用、诉讼应对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练真功:“理论+实战”促能力提升

“分析疑难案例,要从法理逻辑、实际处理等多个维度展开,要全面而细致。”在参加《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学理研习后,江北区税务局文教税务所副所长施林妍在笔记本里写道。

“理论+实战”是税校所三方共建培养法治人才的特色。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法学理论、司法实践与税收征管有机贯通,通过真实案例的协同研判,共同破解税收执法难题。

在一次税案复盘会上,三方围绕法拍房无法取得被执行人信息是否可以直接享受税收优惠问题进行探讨,高校学者从税收政策出发剖析政策享受要件,律师结合司法审判指出司法机关重点关注的事项,税务干部则从实际征管流程出发,梳理合规管理建议。通过多角度“会诊”,不仅明确了此类业务的处理标准,也提炼出执法风险防控的具体方法,为一线人员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指引。

截至目前,三方已复盘真实税案5起,参与的税务干部超过50人,形成《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核查操作指引》等多份材料,推动高校理论研究、律所诉讼经验、税务机关执法实践融合,实现了理论赋能与实战提效的良性互动。

育人才:打造高素质法治队伍

“以前处理债权申报我都是按流程照本宣科,比较机械。参加了这次研讨后,我对税务欠税追缴背后的法理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破产企业中债权确认、清偿顺序这类复杂问题,处理起来也更有底气了。”江北区税务局文教税务所干部李传奇谈及参加税校所共建活动的收获时说。

据了解,税校所三方共建“人才实践营地”正是想借助高校的法律理论基础和律所的诉讼实战经验,帮助税务干部补齐思维和能力短板,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税务执法任务、提升执法质效、化解执法争议。

江北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哲展示了“税收法治政校所协同共建蓝图”。这份蓝图以宁波市税务局《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任务清单为参照,通过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培养体系、深化成果转化等多项措施,让三方共建成为税务部门提升行政执法质量的实践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