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税务部门作为政务服务“主力军”之一,应加快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问办协同、全程互动”的服务模式,助力经营主体减负增效,推动税费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围绕“精准推送、智能交互、问办协同、全程互动”的目标,以办税服务厅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办税缴费便利化,各地已展开相应探索。
一是“政策找人”,建立数据画像精准推送的供给机制。税务部门依托税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画像,感知预判潜在涉税需求,预先匹配服务,持续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便利感、获得感。税务部门借助智慧办公平台,构建先行扫描申报、发票、财报等数据的智算驱动模式,为纳税人缴费人贴上“行业、规模、风险”三维标签,建成动态“纳税人标签库”。通过征纳互动服务平台等渠道,运用税务大数据精准匹配适用对象,对各类纳税人缴费人,特别是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开展事前精准推送并匹配辅导产品,与风险预警互为交融,形成“精准识别—智能匹配—持续优化”的良性生态。同时,为纳税人提供政策查询、优惠测算、申报辅导、风险体检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包,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与合规经营。
二是业务“近办”,建立服务下沉的办税缴费机制。随着新电子税务局功能模块的不断优化,征纳互动服务推动更多高频办税缴费事项实现“线上掌上好办快办”。税务部门从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出发,响应纳税人缴费人“就近办、线上办、便捷办”的诉求,打造便民办税服务点,主动融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邮储网点等地方综合治理网络,借助政务服务广泛普及的外网电脑,按需增加摄像头、扫描仪、打印机等简易设备,在不额外增加自助终端、窗口人员的前提下,运用区块链身份互认、票证共享等技术,将基础税费事项的办理前移下沉,将诉求响应的触角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
三是流程“无纸”,建立云窗融合的衔接机制。围绕智慧税务建设目标,加强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地区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在申报时以电子信息替代纸质材料,线下窗口启用可信电子签名流程,纸质资料“零提交”、办理过程“全留痕”。同时,运用互联网实时通信和大数据技术,依托“远程虚拟窗口”提供云导办、云帮办、云代办等智能服务,申报信息系统自动预填,风险疑点实时提醒,跨区域业务一键协同,切实减少纳税人“两地跑”。
笔者认为,进一步优化税费服务体验、提升办税缴费效率,应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拓展智能应答场景。在系统应用方面,建议推动将12366知识库、新电子税务局、人工智能语义中枢“三库合一”,运用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智能语音应答系统,实现7×24小时咨询服务,丰富拓展语音服务、自助查询、智能问答服务场景,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咨询需求和人力资源不匹配问题。搭建智能税费咨询新通道,依托高频问答大数据,构建“行业+事项+情绪”多维度标签,对纳税人缴费人不同需求以及高频问题,由机器人先归类、再匹配、后学习,提供个性化智能问答服务。
二是提升问办协同效率。一方面,拓展服务场景应用。以征纳互动服务平台为核心,智能分析纳税人缴费人行为特征(办税习惯、信用记录等),关联新电子税务局网页端、移动端、自助办税终端“三端”,开展可视答疑,通过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远程身份核验等手段,把实体窗口“搬到云端”,实现跨省报验、迁移、注销等复杂事项“远程可视办”,形成“咨询—预填—办理—评价”全流程闭环。另一方面,注重信息化收集和智能化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纳税人缴费人画像系统,动态更新纳税人缴费人需求知识图谱,智能预判纳税人个性化需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持续优化问答匹配精准度,实时高效响应纳税人缴费人诉求,提升税费申报准确率与跨区域通办效率,把传统被动响应的服务模式转化为前置感知、中置分解、后置持续的“智能治理”模式。
三是构建政策宣传矩阵。税费政策具有专业门槛高、更新频率快的特点,需在传播广度和互动深度上双向发力,实现税费政策宣传“破壁出圈”,让不同年龄、不同认知层次的群体“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为此,既要保证服务质效,也要丰富触达渠道。应加大新媒体“短平快”传播力度。借助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数字化平台实现“多端同步”,采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围绕热点议题宣传税费政策。例如,根据用户地域、购房、育儿等标签,精准推送“房产交易税费清单”等短视频,实现“千户千面、千人千面”触达。同时,深化互动式“沉浸”宣传。整合各种媒介渠道,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沙龙”“传统媒体+新媒体”“专业解读+通俗演绎”等形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传播矩阵,推动“税收条文”变身“大众语言”,让依法纳税从税务提醒转变为社会共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扬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