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又称机床,是“制器之器”,其技术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床产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成绩亮眼:产量翻番、产品升级
我国工业统计体系中,一般用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作为机床行业的代表性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切削机床占比高,应用广。
“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床产量强劲增长。2021年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60.2万台,较“十三五”期末(2020年)增长37%。到2024年,产量增加到69.5万台。今年前8个月已达56.4万台。简单按月延伸预测,“十四五”期末年产量约84.6万台,较“十三五”期末将接近翻一番,增长93%。
产量增长的同时,产品升级趋势显著。低端机床产品继续保持充分竞争,高端机床产品国内产量提升,国产化替代不断走向高端的趋势日益显著。预计2025年国产高端机床市场占有率将突破40%。
市场、创新和政策多种因素相互促进,合力推进“十四五”时期机床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创新升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十四五”时期,以制造业为首要拉动力的宏观投资结构,带动机床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消费类电子产品高精度加工需求、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加工需求、航空航天复材高端制造需求等,多个高附加值领域均需要高端机床产品供给。国产机床适应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快速提升,性价比优势凸显,同时深耕场景化改进服务模式,取得本土化优势,实现了产量品质同步高增长。
二是支持政策有效落地。其一,税收优惠力度大,精准度高。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由普惠向精准施策转变,用多指标体系把控优惠投放目标企业:要求研发人员占比不能低于15%,研发投入要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先进工业母机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必须超过60%,年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其二,财政政策方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三,各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为依托,培育产业集群并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横向对比:机床行业特别的增长曲线
“十四五”时期,与影响力地位相近的产品对比,机床产量增长处于什么水平?笔者选取金属切削机床、发电机组、集成电路三项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对比。选择的原因是: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发电机组提供生产动力,机床提供制造能力,集成电路提供智力支持,这三个维度刻画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也将先进电力装备、高端数控机床、集成电路作为重点推动的三个基础设备类行业。
从产量图可以看出,进入“十四五”时期后,三项产品均加速增长。预计“十四五”时期,金属切削机床、集成电路、发电机组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7.1%、7.4%、16.5%。在制造能力、智力支撑和发展动力三个维度上,制造业实现了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制造业比重更加稳定,竞争优势得到增强,高质量发展目标阶段实现。
但拉长时域看,三项关键产品走势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从图上看,发电机组是经历15年徘徊后,爆发式增长;集成电路是连续15年增长后,提速增长;金属切削机床是15年大幅起落降至冰点后恢复性增长。经过“十四五”时期,发电机组和集成电路的产量已经大幅超越前期,上升到新阶段,预示未来的制造源动力充足,智力支撑有后劲;而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仅仅是恢复到“十一五”末期水平,最近5年产量较“十三五”期末快速增长的结果也仅仅是恢复到14年前的水平。
展望未来:高质量增长是大趋势
2001年至2010年,即“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工业年产值从4.4万亿元跃升至16.5万亿元,10年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4.2%。工业跃升带动机床产量暴增,同期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年均增速达12%,2011年产量达到历史顶点88.7万台。同年,我国机床企业首次登顶世界销售冠军。
2011年至2020年,即“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制造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升级,工业年产值从19.5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10年仅增长60%,年均增长4.8%。这一时期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低档机床需求下降,中高档机床需求增长,但国内机床行业基础能力存在诸多短板弱项,无法及时调整供给,境外先进机床快速抢占国内高端市场份额。机床产量进入下行调整通道。2019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41.6万台,相比2012年下降了52.7%,降至历史低点。
“十四五”时期,适应高质量发展,机床产量增长,遵循创新驱动增长的逻辑,形成的发展趋势蕴含确定性。
一是新兴行业轮替前进,保障了需求的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消费电子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接替成为增长热点,轮番带动机床产业突破发展。目前,又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在接续形成,为机床产品升级发展创造新的需求。例如,今年以来我国具身及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拉动超精密机床向高端化、智能化、国产化突破。据市场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100万台,丝杠、减速器、关节轴承等部件的加工需求,将带来百亿元以上级别的超精密机床市场需求。
二是经验积累日益深厚,保障了创新的确定性。例如,五轴联动机床,是“十四五”时期机床技术向上突破的标志领域,在这一轮产量增长、产品升级和场景应用更加丰富的过程中,技术工艺积累将更加深厚,将促使产品精度、成熟度、稳定性进一步突破提升。
三是规划既定目标清晰,保障了政策的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床产品取得长足进步,2024年我国机床数控率已达51%,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下一步我国将推动工业母机向高端化、智能化、复合化快速发展。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要超过90%、75%。相关规划和政策将更加协调,有望促进机床行业突破前期高点,在新阶段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