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长期以来税务数据来源分散、标准不一、应用壁垒突出、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难题?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李沧区税务局以数据要素的规范治理与深度应用为主线,驱动各部门、各环节协同联动“数据赋能”,探索税务大数据深度应用新路径。
“场景化”聚数
李沧区税务局首先从数据整合入手,创新“场景化”聚数方式,围绕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等110项具体业务,建立了数据供给与应用场景库。
例如,在“日常风险分析场景”中,征管部门通过暴力虚开风险识别模型,结合企业三员信息、行业特征、登记注册地址等涉税信息,快速筛选出暴力虚开高风险新注册企业,每日定时将风险企业台账传递至税源管理部门,并同步进行发票阻断处置。税源管理部门的税务干部接收风险台账后,可在2小时内按流程降低发票额度或将风险企业设置为风险纳税人,及时阻断新注册企业暴力虚开链条,防止税款流失。据统计,自“日常风险分析场景”设置以来,已精准传递涉嫌虚开企业名单6批,涉及纳税人100余户,有效避免了超亿元的发票虚开风险。
该局还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换渠道,将外部数据融入税收管理场景。例如,近期该局配合公安部门调查某涉嫌虚开发票案件,按规定向公安部门查询数据后,将内外部交换信息传递至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部门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外部信息与税务系统内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交叉比对,识别出辖区内有2家企业与被调查企业存在业务往来。经案头分析,税源管理部门认为这2家企业可能涉嫌虚开或接受虚开,通过进一步约谈取证,取得相关证据,将线索移交稽查局。
李沧区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局长高立说:“为了唤醒‘沉睡’的数据,我们要求各部门将各工作环节获取的税收数据,包括第三方获取或交换的数据、日常征管中发现或形成的数据等,及时汇总、加工、分析并传递,形成规范的数据应用库。”
“立体化”用数
数据汇聚是基础,高效应用才是关键。李沧区税务局挖掘数据价值,将汇集起来的数据“立体化”应用于税源管理和风险防控等关键领域,有效提升税收管理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
一方面,李沧区税务局利用内部涉税数据与外部关联信息,精准识别风险点。不久前,青岛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致电该局办税服务厅,咨询该公司一处产权项目的土地增值税预缴事宜。经过对企业申报数据、备案信息、税源采集信息等进行核查,税务干部发现其为外区企业,所咨询的项目尚未立项,也未缴纳土地增值税。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立即将此线索通过数据平台推送至项目主管部门第二税务所,第二税务所依托金税三期核心征管数据和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系统,对企业登记、申报及发票数据开展综合查询与深度关联分析。通过回溯申报轨迹,追踪项目策划、工程设计类大额进项,以及联动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信息,进行“立体”印证,确认该企业有一处未登记开发项目。基于此研判,第二税务所立即将企业纳入重点税源动态管理库,启动“一户一策”服务,提供从政策解读到申报的全流程辅导。最终,该企业在5日内高效完成了项目立项并顺利预缴了土地增值税。
另一方面,该局将数据比对与分析嵌入关键业务流程,构建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风险防控体系。近日,某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申请发票增额,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在受理环节依托征管系统内置数据比对功能,发现该企业今年4月—6月申报的计税依据与银行流水相差1473.8万元,存在隐瞒收入的风险。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发现该信息后,当天便将风险信息推送至风险管理部门,经快速研判,该企业被迅速列为重点核查对象,有效防范了税收风险。
“标准化”治数
“通过各项举措,我们不仅提升了干部的数据应用意识,还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多向联动机制,推动税收数据应用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李沧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建华说。
为确保数据赋能工作常态长效,李沧区税务局着力夯实制度基础,通过建章立制和人才培养,营造“人人懂数据、善用数据”的氛围。
在制度建设上,该局构建规范化的数据流转与应用规则,制定《数据要素赋能税收管理工作指引》,统一标准化的信息传递模板,明确数据流转的具体方式、时限和责任,并定期召开数据要素赋能专题会议,结合工作实际对工作指引进行迭代升级,保障数据在跨部门流转过程中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在人才培养上,该局建立“数据赋能”优秀案例月度分享制度,由一线业务骨干分享利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总结成功个案,将其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案例分享,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数据分析技巧。”参加分享会的青年干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