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萨里德斯:人工智能带来“就业转型”而非“岗位终结”

2025年11月12日 版次:08        作者:马京京

突破传统:

提出“均衡失业”理论

传统经济学常假设市场能够迅速出清,将失业归因于信息不对称或工资刚性。皮萨里德斯则认为,劳动力市场中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匹配存在显著的“摩擦”,即双方在搜寻过程中均需投入时间与资源。皮萨里德斯将失业归为两类:一是继续就业对工人或企业不再有利;二是由“搜寻时滞”所致,其持续时间受宏观环境、制度约束及经营主体行为影响。

基于此,皮萨里德斯提出“均衡失业”理论,认为失业不仅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更是岗位“创造”与“破坏”动态均衡下的自然结果。在理性预期与随机搜寻的设定下,企业与工人以各自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皮萨里德斯引入的“匹配函数”将失业率与岗位空缺量纳入动态模型。这一创新使得研究者能够量化分析各种因素(如就业服务政策、经济冲击)对失业率的影响。

核心洞见:

提升岗位流动性以降低失业率

皮萨里德斯强调,失业具有结构性特征,是劳动力市场运作中的常态现象。由于搜寻摩擦不可避免,即便市场处于均衡,仍会存在一定的“自然失业率”。他提出,降低长期失业的关键路径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招聘与解雇成本,提升岗位流动性。欧洲多国的实践表明,僵化的劳动保护制度虽然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但过度保护反而会抑制企业的招聘意愿,最终推高失业率。

此外,皮萨里德斯挑战了“经济繁荣必然降低失业率”的传统认知,认为失业率取决于岗位创造与岗位破坏之间的动态平衡。经济繁荣期常伴随技术迭代与结构转型,岗位破坏速度可能与创造速度同步上升,导致失业率保持稳定。例如,技术升级在淘汰旧岗位的同时虽催生新岗位,但新旧岗位衔接存在时滞,仍会维持一定失业规模。

在工资决定机制方面,皮萨里德斯引入了议价理论来解释工资水平对失业的持续影响。他指出,工资水平由企业与工人的相对议价能力共同决定,过高或过低的工资都会扭曲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引发结构性失业。他的关键贡献在于确立了匹配函数与工资议价机制的内在关联,即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由匹配函数刻画)会深刻影响雇佣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而议价决定的工资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开设新岗位的意愿和工人的求职努力。

面向未来:

建立更灵活的培训体系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冲击,皮萨里德斯基于其理论框架提出了审慎而乐观的判断。他认为,技术变革对就业的影响本质上是一个渐进的结构调整过程,核心挑战在于“技能错配”所引发的摩擦。在《均衡失业理论》中,他专门探讨了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指出新技术在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同时,必然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基于均衡失业理论,皮萨里德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技术发展下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政府应当致力于完善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技术条件下创造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技能需求变化。他特别指出,技术进步推动的是就业结构的转型而非就业总量的减少。

对于个人应对技术变革的策略,皮萨里德斯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六项关键能力:沟通技能、管理能力、客户服务技能、自信心、问题解决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个体劳动者在技术变革中保持竞争力,也为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在技术进步加速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皮萨里德斯的均衡失业理论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将失业率的决定因素系统性地归纳为岗位创造、岗位破坏和匹配效率三个维度。这一框架不仅能够解释不同经济周期下的失业率变化,还能够为评估各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优化岗位创造激励方面,理论表明影响企业创建新岗位决策的关键因素是招聘成本、预期利润和雇佣风险。因此,政策制定者运用这一原理,设计了针对性的工具:如为中小企业提供雇佣补贴以降低招聘的显性成本;改革僵化的就业保护法规,以降低错误的雇佣决策可能带来的隐性成本(解雇难度),从而激励企业尝试雇佣新员工等。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